立秋将至,药膳馆的庭院里丹桂飘香。晨光透过雕花木窗,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小林提着竹篮从后院走来,篮中盛着新收的芝麻,乌亮的籽粒在晨光中泛着油润的光泽。
"程教授,您看这芝麻的成色。"她轻轻放下竹篮,指尖还带着田野的清香。竹筛中的芝麻粒粒饱满,轻轻一捻便渗出晶莹的油珠,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芝麻性平,《本草纲目》谓其补五脏,益气力,填脑髓。"我取来青石磨盘,将芝麻细细研磨,"正值立秋时节,最宜用其滋阴润燥。"
郑淮安从地窖捧出个陶罐,开罐时醇厚的松香扑鼻而来。罐中盛着长白山特供的松子仁,饱满的仁肉泛着象牙般的光泽。老人用竹签轻挑一粒,松油晶莹欲滴:"要选百年红松的果实,经三伏天晒制方得此味。《养小录》载,这样的松子能润肺滑肠,养心安神。"
制作酥皮时,我选了把用了十五年的竹刀。面粉需用山泉水和成云片状,再加入陈年炼制的核桃油。小林静立案旁,细心观察着面团的延展性。和面时要心手相映,以指腹轻轻推揉,方能成就细腻柔韧的面团。
起酥的工序最考验耐心。在青石案板上铺油酥,覆水皮,反复折叠六次,得六十四层酥皮。擀面时力道要稳,让酥皮薄如宣纸却层次分明。
塑形时更需专注。取酥皮托于掌心,用竹刀刻出松果纹样,置入芝麻松仁馅,五指轻拢慢捻,让酥皮如松果般自然收口。这手法小林练了四年,如今已能捏出栩栩如生的松果造型。
烤制用老旧的吊炉,以松木为柴。生坯入炉先武火定形,待酥皮微黄转文火慢焙,最后用余温煨透。如此烤出的酥饼,方能外酥内润,入口生香。
帘外传来细微的咳嗽声。一位老者拄着竹杖倚在门边,手指微微颤抖。"入秋后燥热难耐。。。夜不能寐。。。"他声音沙哑,眼窝深陷。我注意到他干枯的皮肤和泛白的唇色,这是阴津亏损之兆。
我奉上一枚新出炉的芝麻松仁酥。他小心接过,轻咬一口。酥皮簌簌落下,馅心温润醇厚。渐渐地,他紧绷的面容渐渐舒缓,轻声叹道:"这滋味。。。让人想起故乡的秋收。。。"
这让我忆起师父的教诲:滋阴润燥如文火慢焙,贵在持之以恒。如今这芝麻松仁酥,已成为药膳馆立秋时节的珍品。那些被秋燥所困的人,总能在这里找到滋润。
暮色渐浓时,我独坐院中。炉余温尚存,芝麻的醇香与松仁的甘美在秋夜中交融。忽然领悟,药膳之道,就是以应时之物,用心烹制出熨帖身心的滋味。正如这芝麻松仁酥,外酥内润,甘而不腻,恰似秋日暖阳,温润人心。
檐外新月如钩,蟋蟀低鸣。明日还会有新的食客踏月而来,带着各自的故事。而这一枚酥点,将继续温暖每一个需要滋润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