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成都的湿气愈发缠绵。我正在后院翻晒新收的茯苓,小林举着平板匆匆跑来:"程教授!三甲医院消化科的数据——城市居民脾胃虚弱发病率同比激增83%!"
屏幕上滚动着触目惊心的数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增加67%,肠易激综合征增加92%,最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脾胃虚弱比例较十年前翻了三倍。
"脾为后天之本。"我望着门外捂着肚子皱眉的白领们,"现代人的脾胃,是被自己饿坏的。"
仓库里传来郑淮安的惊叹声。推门一看,他正对着一筐"玉片"出神——这是云南高黎贡山的野生茯苓,断面如雪似玉,在晨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老程,这批茯苓。。。怎么像羊脂玉?"
"三十年以上的茯神。"我轻叩断面,"《本草图经》说茯神抱松根而生,现代检测其多糖含量是栽培品的五倍。"
程明从冷库捧出个藤编篓子,掀开苔藓,清甜的土腥味扑面而来。篓中是河南焦作的"铁棍山药",表皮紫褐如铁,折断时拉出的黏液丝在阳光下如银线闪烁。
"爸,这山药。。。怎么这么黏?"
"怀地黄的药引子。"我捻着黏液丝,"《得配本草》说山药得土气最厚,现代研究其黏液蛋白能修复胃肠黏膜。"
制作从处理茯苓开始。需用铜刀削去褐皮,露出雪白内里。小林架好三脚架,记录这个需要巧劲的过程。
"为什么不能用铁刀?"她试着模仿,却把茯苓削得坑坑洼洼。
"铜刀不伤药性。"郑淮安接过刀示范,"《雷公炮炙论》说茯苓畏铁,现代发现铁离子会破坏活性成分。"
山药需要古法处理。先蒸至半熟,再用竹刀刮去外皮。程明自告奋勇尝试,结果把山药刮成了多边形。
"手法要如抚流水。"我调整他的姿势,"三分力度去皮,七分药性留存。"
关键的配伍环节最显功夫。茯苓与山药需按"天一生水"的比例配伍——茯苓六钱,山药四钱,暗合河图之数。小林翻着计算器嘀咕:"这不符合科学配比。。。"
"数理即药理。"我指着师父的手札,"《辅行诀》说六四为水土相和之数,现代实验证实此比例吸收率最佳。"
前厅突然传来虚弱的咳嗽声。我出去一看,是位面色萎黄的女士,正按着上腹部轻喘:"减肥三年。。。现在。。。喝凉水都胃痛。。。"
我注意到她指甲上的横纹和唇边的白屑:"是不是长期不吃主食?"
她虚弱地点头:"低碳饮食。。。每天。。。就喝冰美式。。。"
典型的脾胃虚寒。我引她到茶室,端出刚蒸好的茯苓山药糕:"含化再咽。"
糕点莹白如雪,茯苓的松木香与山药的清甜交融。女士小心品尝,突然睁大眼睛:"好温暖。。。像有热水。。。渗进胃里。。。"
"甘温补中。"我解释道,"茯苓健脾渗湿,山药补肺益肾,先后天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