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十三年(1653年)三月十二日,北京城天坛。朱由校在教育部官员的指引下,在天坛向昊天上帝禀告亲征缘由与祈求庇佑,希望战争胜利,体现
“君权神授”。
在地坛,一行人又祈求土地神灵护佑国土与出征将士。
在太庙,朱由校告知列祖列宗亲征计划,表达延续祖宗基业、扞卫国家的决心
。
祭祀结束后,朱由校在太庙举行誓师仪式,亲自宣读誓师文,阐明出征目的、意义与纪律要求,激励将士斗志,将士们则要齐声高呼口号表决心。
德胜门的瓮城被火把照得亮如白昼,六万将士组成的方阵如钢铁长城般伫立。朱由校的朱轮华盖车碾过水泥路,车轮与地面摩擦的声响惊起城楼上的寒鸦。他掀开金丝绣龙的车帘,望见前排骑兵胸前的
“明”
字纹章在风中猎猎作响
——
那是他亲自设计的徽记,此刻正随着战马的鼻息腾起白雾。
“陛下神武!”
前排的宗室将领近卫第一师师长宁藩朱议汴突然振臂高呼,声浪如同涨潮的海水漫过整个瓮城。朱由校抬手示意,目光扫过队列中那些熟悉的面孔。代藩朱廷婿握着马槊的指节发白,唐王世子朱聿键、代藩朱鼎婆二人,腰间别着他赏赐的螭纹短剑,这些沾着皇室血脉的青年军官,此刻都成了他最锋利的爪牙。
野炮营的火炮炮管裹着防寒棉套,75
毫米的炮口直指苍穹。辎重团的骡马队绵延数里,车上的粮草袋印着
“钦赐”
火漆印,随军工匠推着装满零件的木箱,铁钉与铜片碰撞的叮当声,混着马蹄铁敲击地面的脆响,编织成出征的序曲。
“传令!”
朱由校握紧龙纹马鞭,寒风吹得他脸颊生疼,“此次出征,不仅要让沙俄人见识大明帝国的锋芒,更要让天下人知道
——”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惊得辕门前的仪仗兽首晃动,“朱明血脉,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