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归零的瞬间,林晚睁开了眼。
她没动,只是让呼吸稳在胸口,像一块沉在水底的石头。眼前是扭曲的光带,像被撕开的布条在空气中翻卷,耳边有低频震动,压着耳膜一跳一跳。跃迁通道正在闭合,五台护盾同步启动,金属外壳微微震颤,发出细微的嗡鸣。
“全员落点确认。”小舟的声音从耳麦里传来,短促,没有多余情绪。
林晚抬起右手,三根手指并拢,向前一推。这是既定信号——前进三米,展开阵型。
队伍刚移动,头顶的光带突然炸开。
能量弹幕从虚空中倾泻而下,呈交叉网状扫射,落点精准覆盖他们前一秒所在的位置。护盾自动激活,蓝光一闪,将第一波冲击挡下。林晚被震得后退半步,脚跟踩实地面才稳住身体。
“不是随机扫射。”她盯着弹道轨迹,声音压得很低,“间隔0。7秒,左右夹击,交汇点在我们初始落位。”
苏悦在主控台回话:“护盾响应频率匹配预警模型,但能量消耗比模拟高18%。”
“说明实战压力更大。”林晚抬手,五指张开,做了个“停”的手势,“前哨组,左前方偏移十五度,贴地推进。护盾保持最低能耗模式。”
小舟带队迅速移动。第二波火力紧随而至,但落点偏移,擦着他们右翼掠过,在地面炸出一串焦黑坑洞。
林晚盯着空中残留的能量轨迹,忽然发现弹幕间隙有极短的停顿——每次扫射结束后,会有0。6秒的静默。不是系统延迟,是充能节奏。
她记下了这个数字。
第三波攻击来得更快。一名队员护盾闪了两下,左臂被擦中,防护层瞬间过载,蓝光熄灭。血从袖口渗出来,染红了半截手臂。
敌方火力立刻转向。
“标记伤员了。”林晚瞳孔一缩。
她没犹豫,立刻凝视空中最近的能量节点,精神集中,双眼微眯。视野里,那团浮动的光忽然变得透明,内部结构像电路图般展开——她看见一个微弱的信号流,正锁定受伤队员的生命体征,持续发送追踪指令。
“伤员后撤。”她立刻下令,“小舟组,交叉掩护,制造双热源假象。”
两人迅速换位,护盾同时开启高功率模式,短暂释放双倍热信号。追踪光束果然出现迟疑,火力分散了一瞬。
伤员被拖到后方,苏悦远程启动急救程序,护盾自动切换备用能源。
林晚收回视线,太阳穴突突跳了两下。第一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结束,她闭眼两秒,把那阵胀痛压下去。
“系统识别到异常标记逻辑了吗?”她问。
“刚录入。”苏悦声音紧绷,“正在建模,但还不稳定。”
“够了。”林晚睁开眼,“至少我们知道,它会优先打击弱目标。”
她低头看了眼伤员的手臂,血还在渗,但人没喊疼。她伸手,把护盾调节钮拧到最大输出,然后继续盯着前方。
空中三个浮动炮台缓缓移动,呈三角分布。每47秒,它们会同时释放一次高强度脉冲,护盾承受一次剧烈冲击。第四次脉冲过后,林晚看了眼能量读数——累计消耗43%,远超预期。
“节奏变了。”小舟突然说,“第五次充能比前几次快了0。4秒。”
林晚盯着脉冲结束后的空档。那0。6秒的“呼吸间隙”还在,但更短了。她回忆起上一次测试时发现的频谱抬升特征——就在能量爆发前0。3秒,信号会有一次微小跃动。
她深吸一口气,再次凝视最近的炮台节点。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视野中,炮台内部的能量循环路径清晰浮现。她看到三股能量流正沿着固定轨道回旋,其中一股在接近终点时出现轻微抖动——就是那个抬升信号。她数着时间,0。3秒后,脉冲释放。
她立刻关闭能力,脑中迅速计算。
“下次脉冲结束后,等3。2秒。”她对小舟说,“你们有0。6秒窗口,短促推进,插入盲区。”
“盲区在哪?”
“炮台三角阵的底边中点,偏左两米。那里有覆盖死角。”
小舟没问为什么,直接带队准备。脉冲结束,倒计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