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靠在椅背上,手指压着眉心,鼻腔里那股铁锈味还没散。她闭着眼,呼吸很轻,可脑子里全是残渣断电瞬间逆流的能量线,像一根烧红的针扎进太阳底。苏悦把冰袋塞进她手里,力道不容拒绝。
“你不能再用了。”苏悦声音压得很低,“三次上限,刚才那次是第二个。”
“我知道。”她没睁眼,“但信号不是回应,是回信。有人在等它。”
实验室安静下来。老陈在终端前调整防火墙参数,小舟盯着双通道波谱图,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没人说话,可空气里有种东西在涨——不是恐惧,是被盯上的感觉。
林晚睁开眼,目光落在公共舆情面板上。屏幕右下角滚动着几条热帖标题:“重建优先,别拿民生赌科研”“残渣研究烧掉三百万,换来几道红光?”“云都缺的不是数据,是饭碗。”她盯着那些账号,发帖时间集中在十分钟内,语言结构雷同,连错别字都一样。
“小舟,调后台Ip,查转发路径。”她声音哑着,“我要知道这些话从哪冒出来的。”
小舟快速操作,眉头越皱越紧。“七成流量来自同一集群,伪装成市民账号,但注册信息批量生成。不是自发讨论,是推手。”
林晚慢慢坐直。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残渣的信号一旦被更多人理解,恐怕会失控。可现在,有人抢在恐慌之前,把研究钉上了浪费的耻辱柱。
她抬手摸了摸还在渗血的鼻孔,纸巾上又染了点红。身体像被抽过一遍,可脑子不能停。她让小舟把近十二小时的发言做语义聚类,自己接入市政信息流后台,凭着临时权限翻出三股主要发声源——一个是重建委员会,一个是商会联席,还有一个打着“市民监督团”旗号的民间组织。
“重建委员会。”她念出名字,目光落在代表周振的公开资料上。五十岁,履历干净,最近半个月在多个场合强调“资源必须优先投入基建与就业”。
可她记得,三年前地下能源站事故后,正是这个人,在听证会上主张“技术追责暂缓,先恢复供电”。后来调查被压下来,相关数据封存。她没证据,但直觉像根细线,缠住了这个人。
“安排见面。”她说,“明天上午十点,以汇报阶段性成果为由。”
苏悦愣住:“你身体撑得住?”
“他们想让我停,我就偏要往前走一步。”她靠回椅背,闭眼缓神,“我要看看,这张为民请命的脸底下,到底在想什么。”
第二天上午,林晚穿了件深色衬衫,袖口整齐扣到腕骨。她没化妆,脸色偏白,可眼神沉。周振的办公室在市政东楼七层,窗明几净,墙上挂着云都新规划图,道路笔直,楼宇林立,像从未经历过崩塌。
“林小姐。”周振起身握手,笑容温和,“听说你们最近有新发现?”
“是。”她递上一份精简报告,“残渣释放的信号具备编码特征,频率与三年前事故前兆高度关联。我们正在分析其指向性。”
周振接过文件,翻了两页,眉头微动。他没问技术细节,反而说:“林小姐,我很佩服你们的执着。但民众更关心明天能不能通电、孩子能不能上学。研究要继续,可资源不能无限倾斜。”
林晚点头,像是认同。她等的就是这句话。
她忽然抬头,直视对方眼睛:“如果我说,残渣里可能藏着新能源转化的关键路径,您觉得,这算不算对重建有直接帮助?”
周振的手指顿了一下。他的眼神闪了半秒,嘴角肌肉轻微抽动,像被什么刺了一下。
就是现在。
林晚集中最后一丝精神,启动“心灵洞察之镜”。视野瞬间切入对方脑海——没有情绪洪流,只有一片刻意压制的灰暗。可就在她即将退出时,三个词猛地浮现:“压价收购”、“数据归我”、“三个月内清场”。
她立刻收回视线,心跳撞在肋骨上。可脸上没变,只是轻轻咳了一声,像是被空调风吹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