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走在最前,右手贴着墙,指尖感受着能量流的强度变化。每十米,她都会停下,用便携终端扫描一次上方空间,确认没有隐藏的监测节点。两名队员紧随其后,一人负责警戒后方,一人携带便携式干扰器,随时准备切断可能的信号追踪。
行至四十米处,前方出现一道断裂的导能带,裸露的接头正冒着细小电火花。林晚蹲下,用绝缘钳迅速封住接口,动作干净利落。她没说话,但队友知道这意味着警报风险上升——裸露的能量源可能触发自动监测。
他们放慢速度,改为每十五秒前进一步,利用恶兽群双翼展开时的视觉遮挡穿行。当一头恶兽俯冲调整位置,双翼完全挡住主监测视角的瞬间,三人迅速通过断裂区。
六十米,七十米。
林晚的呼吸逐渐放平。她能感觉到护甲内侧的温控系统已经开始报警,但还没到极限。前方通道开始收窄,最后二十米几乎只能侧身通过,顶部还有垂落的能量缆线,像蛛网般交错。
她抬起手,示意暂停。
前方八米处,一道隐形警戒线正在缓慢扫过。这是最后一道主动防御,一旦触发,会立即向主系统发送定位信号。它不依赖视觉或热感,而是捕捉能量场的微小扰动——比如人体携带的共振频率。
林晚从腰侧取下小型相位偏移器,这是她私下改装的设备,能短暂扭曲周围能量场,制造“空洞”。但她只有一次机会,使用后需要三分钟冷却。
她看了眼时间。
正面的推力输出刚刚完成一次微调,波形出现短暂波动——这是苏悦在配合她制造假象。敌人的防御系统正在重新校准数据,监测频率略有延迟。
就是现在。
她按下偏移器开关,金属外壳瞬间发烫。三人迅速穿过警戒线,脚步轻得几乎不带风。最后一段通道布满残余电流,林晚用护甲手套贴住墙面,引导电流绕行,避免触发连锁反应。
八十米。
他们抵达预定位置,一处被废弃导能舱遮挡的凹陷区。林晚打开便携终端,连接独立回传链路,屏幕上终于跳出“隐蔽据点建立”的绿色提示。
她靠在舱壁上,缓缓吐出一口气。
护甲的温控警报还在响,但她没去管。她调出主战场图谱,正面的推力输出仍在持续,波形稳定,敌人防御系统依旧集中在薄弱点前方。恶兽群没有移动,能量折射网也未激活。
他们还没发现。
她抬起手,指尖轻轻擦过护甲肩部的一道划痕——那是穿行时被缆线刮出的。金属表面留下了一道浅白的痕迹,像一道未愈的伤口。
苏悦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你还活着?”
“活着。”林晚低声回,“据点已建立,等待下一步指令。”
“他们还在等你们攻过去。”苏悦顿了顿,“你说得对,他们只信自己看到的数据。”
林晚没再说话,只是盯着终端上的倒计时。下一波恶兽巡游间隙还有六分钟。六分钟后,他们可以尝试进一步推进。
她的手指重新贴上终端边缘,指腹压着那道刚留下的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