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顺着林晚的手臂一路窜上肩胛,皮肤下的血管像被烧红的针扎着。她没松手,指节死死扣住应急回路端口,掌心的焦痕已经裂开,渗出的血混着汗水滴在控制台边缘,发出轻微的“滋”声。
主控台屏幕边缘发黑,能量储备条从3%滑到2。9%,再往下跳一格,可能就是彻底断电。
张洋的声音在通讯里断断续续:“核心温度……超过临界值……手动调节失效……我们……”
话没说完,频道里只剩杂音。
林晚咬住下唇,舌尖尝到铁锈味。她强迫自己睁大眼睛,视线落在主控台中央那幅能源流向图上。图像是最后还能稳定显示的数据,红蓝交错的线条像血管一样在屏幕上跳动,显示着能量在回路中的流动轨迹。
她闭了下眼,再睁开时,目光锁定了负责维稳的技术员背影。那人正佝偻着身子试图重启冷却模块,肩膀微微发抖。
林晚集中精神,凝视他的后脑勺——虽看不见双眼,但她能感知到对方意识的波动。这是她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
视野瞬间翻转。
不是情绪,不是恐惧,而是一幅动态的电路构型图,浮现在她意识深处。那是技术员脑中残存的设计记忆:残余电容若以脉冲式释放,配合震荡模块错频输出,可减少回路阻抗损耗达17%。一个被遗忘的调试方案,三年前在云都能源项目测试阶段曾短暂验证过。
镜像消散。
林晚喉咙发紧,立刻开口:“切断持续输出,接入脉冲震荡模块,周期十秒,相位错开主频0。3赫兹。”
留守的技术员愣了半秒,随即反应过来,扑向控制柜后侧的接线区。黑烟从断口处喷出,他用绝缘钳剪断两根主线,迅速接入震荡模块。火花四溅,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
三秒后,装置嗡鸣声变了调。
屏幕上,能量流失速度从每秒0。1%降至0。06%,倒计时停在2。8%,持续了整整十一秒未再下滑。
林晚喘了口气,手指滑向控制台存储区。她调出反向推力装置的原始设计图——那是她重生前参与过的最后一个项目,当时只是个助理工程师,却把整套回路结构背了下来。
图层展开,她将当前运行状态与原始设计逐项比对。很快,她发现主回路中存在两处冗余分流节点,原本用于平衡多区域供能,但在当前单点牵引模式下,反而造成能量分散。
她立即下令:“剪断b7与c3支路,能量全部导向核心推力环。”
技术员抬头:“风险太大,一旦过载会直接引爆。”
“我知道。”林晚盯着他,“你按我说的做。”
那人犹豫了一瞬,最终点头。剪刀落下,两根银色导线应声而断。
瞬间,主回路电流重新聚焦,推力环输出功率回升3。2%。屏幕上,倒计时卡在2。8%,连续十七秒未再下降。
林晚松了半口气,目光转向监控画面。苏悦小队已抵达x-947外围,热成像显示地下层能量波动稳定,源头未移动。
她正要调出备用电源分布图,眼角余光扫到北侧配电室的监控角落——一组未损毁的储能单元静静立在墙角,外壳完整,指示灯仍有微弱绿光。
但那里距离主控台四百米,中间横亘着高辐射区,电磁乱流足以烧毁任何电子设备。
她迅速翻看团队装备清单。游动能源包——十二个,每人配备一个,原用于无人机续航,容量小,但可并联使用。
“所有人,卸下能源包,统一交到张洋组接驳点。”她下令。
“林晚,单个容量不到0。5%,拼起来也不够撑两分钟。”有人质疑。
“不需要撑久,”她说,“只要形成持续补给链,就能让装置维持最低运转,等苏悦那边确认结构弱点。”
五分钟内,十二个能源包被送至接驳区。林晚亲自拟定能量拼接协议,采用非对称阵列接入主回路,避免电流冲击导致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