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策……此策实乃济世良方!
条理之清晰,见解之深刻,切中时弊之精准,便是朝中许多饱读诗书、久历宦海的老臣,恐也未必能及!”
她顿了顿,眼中是深切的钦佩:“妹妹有此大才,有此为国分忧之心,实乃陛下之福,大乾之幸!
太上皇指婚,真是慧眼识珠!”
黛玉深知,国库空虚是新朝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份条陈的价值,不可估量。
甄沐瑶被黛玉如此直白的赞誉说得脸颊微红,但眼神依旧清亮坚定。
“娘娘谬赞,沐瑶愧不敢当。
此策不过是一家之言,纸上谈兵,其中疏漏与施行之难处必然不少。
唯盼能抛砖引玉,为陛下与娘娘分忧一二。”
“妹妹过谦了。”
黛玉正色道,“此等关乎国计民生之策,非有真知灼见与经世之才不能为。
陛下此刻应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妹妹此策,正当其时!”
她将文稿小心地放回锦匣,合上盖子,郑重地递还给甄沐瑶,
“妹妹速去御书房求见陛下吧。
本宫想,陛下见了此策,定会如本宫一般,既惊且喜,更会深感欣慰。”
她眼中带着鼓励和支持。
“去吧,莫要耽搁了。
本宫在此,静候妹妹佳音。”
黛玉明白,这份条陈不仅关乎国政,更是甄沐瑶在宫中立足的关键一步。
她乐见其成。
“谢皇后娘娘!”
甄沐瑶心中大定,起身接过锦匣,再次深深一礼。
黛玉的理解、肯定与支持,让她前路更加明朗。
御书房内,墨香浓郁。
堆积如山的奏章几乎淹没了宽大的紫檀御案。
贾琮身着玄色常服,眉头微锁,正提笔在一份关于西北军粮调拨的奏折上写下朱批。
常禄垂手侍立一旁,大气不敢出。
“陛下,淑妃娘娘在殿外求见。”
一名小太监轻步进来,低声通禀。
贾琮笔锋一顿,有些意外。
甄沐瑶刚册封不久,迁入承乾宫,此时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