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40章 言之尚早(第3页)

第240章 言之尚早(第3页)

“还开什么开?”水即生叹了一口气,“小林压根就不信这个!”

任新波怔了一下,也跟着叹了一口气。

他感慨的不是林思成信不信这个,而是就半天的功夫?

明天才开工,林思成今天就把活干了快一半……

任新波有些狐疑:“但感觉,他兴致不是很高?”

“得有多高才算高?”水即生看了他一眼,“像你一样,喜形于色,欣喜若狂?”

不然呢?

国内首次发现,填补空白,改写历史,搞不好就能上教科书,换谁不激动?

但林思成别说激动,脸色都没变一下?

任新波嗫动嘴唇,刚想说什么,又闭上了嘴:与他半天找到了两层遗址相比,这算个毛?

包括到现在,他都没想明白,林思成是怎么判断的,又凭借的是哪些依据……

也不止任新波想不明白,还包括田杰、高章义、商妍、赵修能,以及王齐志,何志刚。

食堂安排在村小学,谈武联系市(县)宾馆,临时送的快餐。不可谓不丰盛,但都没什么胃口。

唯有林思成,不疾不徐,细嚼慢咽。

“其实并不难判断,包括窑神庙、窑厂布局、窑炉走向,以及烧煤,焦炭,等等等等……”

“要说依据,那就更多了,包括山势、河道、地形、方位、瓷土成份、矿藏分布……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水总工的那只碗,以及那些瓷片……”

他们也知道,林思成依据的肯定是这些因素,问题是,他们不知道具体因素的因体作用,具体怎么体现,以及相互间形成的是什么样的印证关系。

“说起来有些复杂,我说简单一点……”刨完最后一口饭,林思成放下碗,又接过方进递来的茶杯:“就比如数学公式,做的题多了,自然就会套了……”

几个人愣了一下。

明白了:读书万遍,其意自见。

就好比一群学渣和一个学霸,他们读的书没林思成的多,林思成说的再多,也没办法理解。

问题是,平时也没见林思成怎么读书啊?

“但焦炭呢?”王齐志想了一下,“这个没有任何依据,甚至没有任何记载和发现,你是怎么判断的?”

林思成顿了一下:其实依据还是有的,也有发现,但不是现在发现的,而是还得过好多年。

2023年,禹州下白峪钧窑遗址群第三次发掘,出土唐代陈设类官窑器,黑、白、青、彩釉均有出土。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一只花釉瓷的玉壶春瓶:

此次发现,不但将这种器形的发源年代从宋代推到了唐朝,更是改写了钧窑的发源地:之前为禹州市中心的八封洞,此次发现则证实,在西南约四十公里的神垕镇下白峪。

更是将钧窑烧制彩色窑变瓷的历史从北宋初,提前到了唐代开元年间,整整提前了两百年。

除了这只玉壶春瓶,当时遗址中还发掘出孔雀石釉料遗迹,同步证明唐代中期,钧窑就已经具备烧制高温窑变瓷的工艺和技术。

问题随之而来:这种海棠红的釉色,需要在1350度到1380度的还原气氛下,使孔雀石中的氧化铜还原为单质铜,再合成氧化亚铜,否则红色无法呈现。

但是,以唐代柴窑的技术,窑温达到一千两百度都难,遑论接近一千四?

直到第二年,也就2024年,窑址附近再次发掘出土法炼焦炉遗址,才有了猜测:很有可能在唐代时,钧窑就掌握了炼焦技术,并用于烧瓷。

但因为那一块儿是钧窑遗址群,大窑小窑几十座,从唐到明哪一朝的都有。又因为地层破坏的很严重,无法证实炼焦炉是唐是宋,是元是明,所以一直没有定论,

当时,林思成还去看过,他倾向于北宋,更或是唐。

至于之后是怎么定论的,他已经不知道了,但不妨碍他以此做为依据:

既然唐代开元时期的钧窑有可能炼出焦炭,再烧出一千三百八十度的铜红釉,为什么同时期或是更晚一些,离钧窑不过三百公里的河津烧不出一千四百度的白釉瓷?

反正只是猜,只是推测,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包括当时和水即生探讨,他也只是随口一说,就连林思成自己也没抱多大希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