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杰和高章义也探了十几天。
……
前两天,给两座土窑做了简单防护,然后开始探。连着半个月,结果就找到了几块破瓷缸和一些烂瓦罐。
除此外,再什么都没有。
地方就这么大,也没必要往深里探。结果就只有两个:要么不在这里,要么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瓷窑。
刘明和许承严站在坡顶上,看着在窑外面转悠的考古队。
“刘馆长,他们在干什么?”
“说是在找黑瓷片!”
“窑里都找不到,窑外就能找到?”许承严一脸古怪,“再说了,他们找的不是细白瓷窑吗?”
刘明也有些想不通。总感觉这些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这儿的瓷土杂质多,颜色深,烧黑瓷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我记得,没有哪本史志中有过记载?”
许承严点点头:“确实没有!”
没记载,就说明没烧过,也不管是白瓷还是黑瓷。
那这些人不是瞎逑折腾?
两人又举起望远镜,往远处看了看。
差不多两公里,古河道的东岸台上,林思成围着几个坑转来转去。
之前应该是几个池塘,怎么形成的不知道,但已经干涸了好多年,坑底长满荒草。
来回趟了几遍,他拿着扎钎往下刺,刺了好一阵,提出来看了看土层。
琢磨了一阵,林思成又上了岸,往周边打量。
“他又在找什么?”
“不知道!”
正狐疑着,许承严的对讲机响了一下:“许局长许局长,请教一下,民国的时候,这儿是不是开过煤矿?”
何止是民国?
明末的时候,老窑头这一带就开始采煤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是的林老师!”
“能不能查到相关资料?”
这个怎么查?
许承严眉头一皱,刚要说话,刘明摆了摆手,要过了对讲机:
“林老师,之前的资料可能不好查,但1930年以后,应该是傅作议的三十五军……说准确点:是傅作议和董奇武合开……”
咦,傅作议不就是运城人?
董奇武更近,河津县固镇人,老家离这儿就十几公里……
林思成精神一振:“刘馆长,还要请教一下:民国时期,老窑头是不是发生过矿难,比如坍陷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