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很多,摊也不少。有的东西多,大致百八十件,有的眼前只摆一两件。但无一例外,像这种的,全都摆着主办方新颁发的鉴定证书。
大致转了转,林思成竟看到了老面孔。
就那个卖旧书的摊,就是他当初买了《炎黄春秋》的那位老板。就是从他摊上买了那本内参,才和王齐志认识的。
一看到这位,林思成就知道,那些东西特多的摊位,全是市文物中心(主办方)为了吸引游客,从小东门请过来的。
就挺有缘。
林思成直接走了过去。
相隔月余,老板早把他给忘了。看男帅女靓,穿的也光鲜,连忙招呼:“两位想看点什么?”
“随便看看!”
林思成坐了下来。
看全是报纸,杂志,而且全是建国后的东西,叶安宁就没坐,站在旁边。
“舅舅挺喜欢这些东西的!”
“是吗?”
林思成笑了笑。
怪不得当时只是一眼,王教授就认出了那本内参?
暗暗转念,他信手的翻。
别说,比上次要好许多,至少东西老多了。
但有收藏价值的不多,稀罕的更少。
大致看了看,林思成准备换个地方。将要起身,他又眯了眯一眼。
地摊正中摆着一个旧信封,比普通的信封要大一点,更像是文件袋。
里面很厚,装的应该是报纸。
再看封面:纸质泛黄,盖着两枚黑色邮戳:封口一枚,右下角一枚。中间写着一行仿毛体的硬笔字:请转□□阝同志。
最中间应该是名字,可能泡了水,只剩一个耳朵旁。
这行字当然没什么奇怪之处,林思成奇怪的是信封上的那两枚戳:
一个大圆套着一个小圆,上面是“BJ”,下面是“十七(支)甲”,中间是年月日:1964…10…17。
看着普普通通,像是京城哪家邮政所的戳,还是个排第十七的支所。
但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这个戳所在的所,在故宫里。
内部称“中南海邮局”,对外只有代号:“某某一部”、“祈某寺一O部”、“某某某某部队”。
对外的落戳一律以“BJ·数字”代称,其中最核心的一类就是以“BJ·十七”为代号。
然后根据具体单位不同,再以“甲乙丙丁”区别。而且字越靠前,级别越高。
如果是“甲”字呢?
中某办公厅!
林思成精神一振:那收信人,也就是信封上模糊不清,名字只剩一个“阝”的会是谁?
那寄信的人,又会是谁?
就四个字,又是仿体,收信人的名字也只剩一个耳朵旁。说实话,林思成真认不出来。
当然,如果是全名,既便认识“BJ·十七支(甲)”的人少之又少,这信封也流落不到地摊上来。
暗暗狐疑,林思成拆开信封。
确实是报纸,但并非全版,而是号外。标题很是醒目: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如果没记错,这应该是《人民日报》的第二份号外。但因为是赠刊,且面向全国县级以上的政府机关,所以发行量极大,存世的也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