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刚被胡义送出府,带着礼物回家,锦衣卫便将他在胡府的言行及胡大老爷的反应呈报给朱元璋。
对此,胡大老爷心知肚明,甚至确信沈万三时日无多了。
在应天府拉拢官员,广结人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
胡大老爷平静的“后院生活”因沈万三的到来被打乱。
他对沈万三并无太多重视,只是好奇:
这人竟敢登门?
真以为老朱放过他是因为顾忌什么名声?胡大人光是想想就觉得荒唐。
朱元璋会在乎名声?呸!这话听着都别扭,更别说信了。
如今别说胡大人这样的老臣,就连刚入朝的新官都知道,老朱对名声的态度就是“有也好,无也罢”,根本不当回事。
尤其是要对付某人时,老朱会考虑利益、后续影响和安抚之类的问题,但名声这种虚的东西,往往被他忽略,不是想不起,就是事后才注意到,或者根本懒得先考虑。
可以说,对这样务实的人来说,名声这种死后才见分晓的事,他根本不在意。
反正怎么做都会有批评,死了之后,名声还有什么意义呢?倒是眼前的好处才是实在的。
正因如此,朱元璋对名声的态度虽不至于完全无视,但也算不上重视。
胡大人赶走沈万三后,立刻让胡义去打探消息。
他只想知道,这次沈万三到底惹多大的麻烦。
胡义听完吩咐,拱手说道:“老爷,这事不用出门打听,我全知道!那位豪商一点收敛的意思都没有,整个应天府的人都在议论。
”胡大人听后一惊,倒抽一口凉气,“他竟这么大胆?”
胡义听后微微一笑:“老爷,或许在那位豪商心中,他正有恃无恐吧?”
“毕竟,他或许觉得陛下念及他这些日子频繁联络的功劳,会有所顾忌或犹豫不决。
”
胡大老爷点头表示赞同。
“没错,你别说,那沈万三恐怕正是这么想的!”
“他将地方上‘法不责众’的作风带到了朝廷和应天府。
”
“可他终究不上台面,把朝廷和应天府视作他家乡的小地方。
”
“必死无疑!”
胡义深表认同,觉得主人一语中的。
实际上,看出这一点的不止胡大老爷一人。
应天府中有无数人明白这一点,却无人敢站出来。
反而越到后来,越是讳莫如深。
因为谁都清楚,沈万三这般肆无忌惮、毫无掩饰的行为,早已落入朱元璋眼中。
那时若有人站出来揭穿**,你以为那位皇帝会感激你?
更何况,现在丢脸的并不是皇帝。
只是皇帝可能借此机会狠狠整治沈万三。
因此,尽管没有明文诏令,应天府的官员们都默契地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