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芜讲起自己刚创业初期,那时候她还只是在村里卖草莓,她自己当客服,拍视频,发货,一个人忙的团团转,家里人也忙的不可开交。
有一天,她遇到一个奇怪的顾客,那个顾客反复询问她,草莓好不好吃,发货的话会不会有坏的,价格还能再便宜一点吗?
夏芜当时太忙了,忙到她失去做客服的耐心,只以为自己是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客人,所以她屏蔽了这个顾客的消息,选择不再回复,她要买就买,不买就算了。
也不知道过了有多久,夏芜突然想起她,找到聊天界面,点进去,才发现在她屏蔽顾客消息之后,那个顾客又给她发了很多很多信息。
她知道女孩叫小月,是个穷苦家庭出身的女孩,她今年三十二岁。
小月有个哥哥,还有个弟弟,她哥哥读了大专,她弟弟考上大学,只有小月,读到初中就毕业了。
家里人说女孩不用那么高的学历,趁早挣钱,将来嫁个好人家就可以了。
小月那时候还小,根本没法反抗,只能初中毕业就进厂打工。
她靠自己打工的钱,供哥哥和弟弟读书,二十五岁的时候,她遇到了她的丈夫。
和她一样,她丈夫也是个很普通的人,没长相,没学历,家境也一般,同时,他也是家里那个不被偏爱的孩子。
两个人互相喜欢,却因为彩礼的问题,被家里人阻挠,小月家里人想让她嫁个有钱的,也不管她喜欢不喜欢。
为了和丈夫在一起,二十七岁那年,小月觉醒了,和丈夫私奔到别的城市里,两个人领证结婚。
她丈夫工作十来年,攒了差不多二十万,两个人就想着付个首付,买套小房子,这样也能给她肚子里的孩子一个家。
两个再平凡不过的小夫妻,怀着激动的心情经过认真挑选,选中一套烂尾楼,他们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结果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小孩子长到要读幼儿园的年纪,楼房还没建好,首付已经出了,还要交房贷……
夫妻两个陷入了生活的深渊。
小月给夏芜发消息时,正是她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一家三口住在地下室里,为了省房租,吃饭都很节省,但她的小孩真的很想吃草莓。
线下的草莓都太贵了,小月路过水果摊好几次都没舍得买。
在网上看到夏芜卖的草莓便宜,就想着咬牙买回来给儿子尝一尝。
可她问的太多了,小月后知后觉地给夏芜道歉,可夏芜那时候已经屏蔽了她。
见夏芜不回复,小月就把这个窗口当成了痛苦的宣泄口,她絮絮叨叨说了自己的那些事,最后下单一份草莓,很认真地写下一条好评,“草莓好甜,等住进新家了,我一定要买一份多的。”
夏芜当时看到那条评论,久久不能释怀,心里的愧疚几乎快要淹没了她。
她最后找到小月的地址,到现在,也保持着每个月给小月寄一份蔬菜包的习惯。
“说实话,这件事我之前都不敢说出口,因为我害怕自己被骂。”
夏芜回到杨沟村之后,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有着活生生的痛苦,被漠视,被遗忘,所有人在痛苦的泥沼里挣扎,无声地呐喊,却被众多人归为社会底层,于是就看不见他们了。
“如果小月是故事里的人物,那她可能会有个好结局,比如某些黑心地产商想通了,把烂尾楼盖好,或者给他们退钱。
但现实不会那么天真烂漫,事实上,小月一家三口还住在地下室里,由于她没有家人帮忙照顾孩子,所以她没法抛下孩子去工作,家里只有她老公一个人工作,又要还房贷,又要支付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
“他们只是活着,就拼尽全力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怪他们没有好学历,没有高工资,还是怪小月只知道做家庭主妇不知道去工作呢?”
“为什么没有人责怪社会,去看看这个畸形冷漠的社会呢?”
夏芜每每看到这些,就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一份健康的蔬菜,一个包容一切的休闲圣地,还有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小家。
“我想建一个梦一样的社区,在社区里,个人的隐私和公共设施并存,就像是在村庄里一样,大家彼此熟悉,有舒适的社交圈,同时也能杜绝城市大楼隔音超差的现象,不会有噪音带来的邻里纠纷。”
夏芜不想让年轻人再背负上房贷了,所以她建了这些楼。
杜甫曾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也是夏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