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心兰刚想继续问大江婶儿一些问题,但已经走到了车间食堂门口。
大江婶儿顾不上闲聊,直接快步进了后厨。
此时,瓦窑大队车间的新食堂已经正式启用了。
大江婶儿领班,还从大队选拔了三位妇女,一起负责食堂,都是做饭的一把好手。
四人一聚集到后厨,立即开始分工忙碌起来。
穆心兰围着食堂走了一圈,就见这是几间被打通的粉刷一新的大瓦房。
正中间,雪白的墙面上刷着鲜红醒目的标语——食堂办得好,生产干劲高!
后厨中央支着三口并排的铸铁大锅,锅底还残留着些许中午刷锅的水渍。
墙根的煤块和玉米芯子堆的齐整。
铁皮水桶里泡着的一些土豆,在水面轻轻晃动,表皮的泥都还没搓洗干净。
案板上码着大捆儿豆角和一大盆丝瓜。
地上还放着一大筐刚摘来的紫莹莹的茄子。
打饭口的黑板上用白粉笔写着今日的菜谱,“白菜五花肉炖粉条”几个字被着重标出。
打饭口对面就是食堂,摆着十来张长条的木桌木凳,是工人们用餐的地方。
大江婶儿先是各处检查了一遍,然后抽出铝饭勺往案板上一敲,开始分配工作:
“二妮子负责蒸杂粮饭。高粱米和小米各半,再掺上两把大米,切三个番、地瓜丁进去。”
“王嫂子洗菜切菜,先把腌萝卜切了。”
“张姐开始烧锅,准备炖菜蒸饭!”
几个妇女应声而动,有说有笑地忙碌起来。
他们手脚不停,淘米盆里水光波动,案板上菜刀翻飞。
“咔咔”声里,地瓜丁、萝卜片,白菜碎雨点般落下。
穆心兰看见她们从瓦罐里舀出的小米粒粒饱满,在清水里浮沉着。
这在粗粮都要按量分配的年月,车间的小米在淘洗时,竟也不见多少碎米。
墙角的竹筐盖着油纸,她轻轻揭开一看,竟是二十多个鸡蛋,被小心翼翼地铺在麦秸上。
询问一番才知道,这粮食和鸡蛋,竟然都是赵瑞刚和孙玉明跑县里和公社,费了好大的力气才申请下来的。
穆心兰看着盆里慢慢堆积成小山的菜,有些吃惊:“据我了解,瓦窑大队车间员工也就十来人,怎么要做这么多饭菜?”
大江婶儿手里切着肉片,头也不回地吆喝着:“哪儿十来人啊,足足二十多个等着填饱肚子呢!”
她把肉片放进烧得滚烫的大锅里,用铲子铲了两下。
肉香顿时腾满了整个空间:“快搭把手!把土豆子洗干净削皮!”
穆心兰应了声:“好!”
她蹲在水缸边一边搓洗土豆,一边与其他人闲聊。
很快,便从她们口中得知,瓦窑大队车间的伙食水平是每人四两干饭,两个菜,每周两次荤菜。
技术工种每人额外加一个鸡蛋。
有时候晚上有夜班,还会加一顿包子。
忙碌中,日头逐渐偏西了。
大江婶儿系着围裙,带着众人把菜盆子端到打饭口。
一切准备就绪,她双手叉腰吼出破锣般的嗓音:“开饭咯——”
话音未落,车间方向就陆陆续续走出一大堆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