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需要有每个国家的赢学绩效。
苏俄的是他们的钢铁洪流,飞机大炮,可能还有一些科罗廖夫留下的航天余晖。
但也就是余晖而已。
克里姆林宫方面已经决定要和华国破冰。
他们希望能够冻结在争议性的议题,降低边境对峙烈度,以及寻找新的合作方向。
苏俄最希望的就是,能用卢布来购买华国的商品,其次是用石油、技术、大型工业设备来换,最后才是美元。
他们也寻找到了他们的破冰方式,那就是航天领域的合作。
由柯西金率领,前往华国展开访问的团队中,有两个熟悉的名字:波克罗夫斯基、格卢什科。
苏俄航天局在科罗廖夫去世后,为了追上阿美莉卡的进度,曾经试图从华国寻找能为他们工作的“教授”。
他们一开始认为钱会是这个人选。
只是已经是51区负责人的钱又怎么可能会跑到莫斯科去为他们工作呢?
所以华国派出了王曦继,一位有一定经验的年轻人去承担这一重任,华国方面会为他的工作提供协助。
双方的合作一开始是很愉快的。
尽管王曦继提出的分布式控制网络的想法,和苏俄的传统不符。
但从实验来看,这一套对N-1火箭来说,是管用的,是有效果的,是能够看到解决曙光的。
很遗憾的是,双方关系的急速降温,导致合作没能继续,在成功前,王曦继被迫回国。
连带着他所坚持的技术路线也付之一炬。
整个N-1火箭的研发进度也停滞了下来。
接二连三的发射失败,加上半导体技术的重视程度上升,苏俄航天局拿到的经费越来越少,N-1火箭项目名存实亡。
现在,苏俄方面希望能够重启这一项目。
既是为了重返月球,也是破冰的第一步。
这对苏俄来说可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
某种意义上,这等于是在承认我们不行,必须要由华国人来牵头负责这个项目。
可见在柯西金的操盘下,苏俄对于修复关系的决心之强烈。
1969年,莫斯科
时隔数年,王曦继再次踏上这片冰封的土地。
记忆中,莫斯科是漫长的冬天,短暂的夏天,几乎不存在的春天和秋天。
这次来不是冬天,气温很适宜。
结合越战前线的炮火,阿美莉卡和苏俄之间在舆论上的冲突加剧,政治上的气氛同样火热。
但他依然能闻到记忆中的冷冽空气,这是一种感觉,是他对莫斯科的记忆被唤醒。
他知道,这一次,他不是作为客人,而是作为回归者。
在苏俄航天局的会议室里,他坐在长桌的一端,对面坐着他曾经的同事,瓦连京·格卢什科。
在多年前,他们曾并肩作战,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而努力。
但最终,两国关系的破裂,让他们各奔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