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大开,对于龙武卫的精锐步卒们来说,就是一场再简单不过的战斗,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进城的龙武卫大军就击败了匆忙赶来想要夺回城门的蜀军。
之后又花费了大约一个时辰的时间,就占据了城内的府衙、府库还有军营等等重要建筑,连带着其他城门也被掌控,驻守的蜀国卫军还有府军大部分被杀或是投降,仅有少数人趁着城门未被掌控之时逃离了城池。
这样的战斗在蜀国与草原接壤的边境郡府并非是个例,王翦与一众秦朝名将互相配合,带着20万大军进攻,不过半月工夫,就拿下了蜀国边境的大半个郡,足足攻陷了3府之地。
随同民夫一起行动的府军们,没有参与攻坚战,而是接过了防御城池的任务,控制住了已经占领的城池,让龙武卫能够腾出兵力来继续进攻。
短短时间就沦陷了三府之地,龙武卫的攻势将蜀国上下都给打懵了,一名名传令兵快马加鞭,一路换马不换人,飞速将龙武卫入侵的消息汇报上去。
等到蜀国朝廷接到边境大变的消息时,距离龙武卫入侵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天的时间,蜀国朝堂顿时大乱,朝臣们顾不得了解为何在草原上与草原人僵持的龙武卫为何会突然进攻蜀国,还是这么大的规模,而是赶紧商议应该如何应对。
其实这事也不需要如何商议,无非就是调集兵马赶紧增援而已,守住现有城池,并且击败入侵的龙武卫大军。
可蜀国也有自己的难处,之前以为有便宜可占,入侵秦国的西北三郡,将边境地带的主力卫军抽调一空,还有各郡有战斗力的府军也被抽调。
结果便宜没有占到,反倒是被叶白打得灰头土脸,损失了数十万能战之兵,从国内调动了新的卫军部队重新加强了边境的防御,由此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蜀国一时半会已经没有卫军部队可调了。
国力仅仅只比秦国稍逊一筹的蜀国,军事实力并不算弱,拥有六郡之地,不算各郡府军,也不算都城的禁卫军、城卫军,主力卫军有六支,总兵力大约在80万人左右。
西北三郡一战,三支主力卫军被全歼,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精锐部队,已经让蜀国伤筋动骨了。
如今这三支卫军虽然已经重建,可都是从各地府军抽调出来的,不算完全的新兵蛋子,战斗力是有的,但是比起之前,却是差了许多。
这样的卫军部队,蜀国上下都不敢派遣他们再次与龙武卫交战,那是纯纯送死,更何况重建的青龙卫一直驻守在天庸关外,防备着秦国从天庸关出兵。
剩余的卫军部队,战力保持得极好,倒是足够与龙武卫一战,可蜀国也不仅仅是与秦国、草原接壤,还与其他国家接壤,边境的压力同样不小,贸然调动卫军支援,难保其他国家会不会趁机出兵,落井下石。
蜀国朝堂经过两天的讨论、争辩之后,很快达成了一致,分成两步走,首先派出大臣出使周边国家,奉上大批钱粮,不求两国结盟,只要对方按兵不动,不趁机进攻蜀国即可。
其次则是抽调了部分驻守都城的城卫军,还有从卫军部队中抽调一支兵马,组成一支援军,尽快赶往边境支援。
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没有那么容易,不管是出使他国,还是调动援军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集结部队需要时间,筹集粮草辎重还有征召民夫同样需要时间,大军赶路更是需要时间。
谁也不知道,在蜀国调集的援军赶到之前,边境郡府的局势会糜烂到什么样子,可眼下蜀国君臣所能够做的也就是如此了,只能是暗自祈祷驻守边境的青龙卫可以承担重任,挡住龙武卫的进攻。
不求他们击败龙武卫,那是不太现实的,只希望他们能够依托边境两郡的城池节节防守,挡住龙武卫的继续进攻,不丢失更多城池,争取足够的时间即可。
蜀国的反应和动作,一时半会地还影响不到边境的局势,龙武卫大军依旧在按照着预定的计划肆虐蜀国边境,与草原接壤的地区全部沦陷,继续进攻就要威胁到蜀国的其他郡府了。
蜀国的边境有两郡,一郡与草原接壤,如今被龙武卫占领了一半的疆土,另外一郡则是与天庸关相连,重建的青龙卫就驻扎在此,防备天庸关的杨家天庸营。
接到消息,龙武卫20万大军从草原而来,一路势如破竹,青龙卫上下都惊呆了,他们压根就没有想过龙武卫竟然会绕道草原,一心防备着龙武卫从天庸关出关,如今却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最让他们有些难受的是,龙武卫从草原进攻,倒是让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抉择了,立刻出动支援,就会导致天庸关外无人防守,若是秦军从天庸关出关,他们可就要陷入到两面夹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