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五十八年。
下南洋,也叫做“过番”。
这可不是什么轻松惬意的旅行,而是无数沿海百姓为了谋生,背井离乡、搏命南洋的血泪史。
早在唐代,就有泉州商人的身影活跃在东南亚的港口。
到了宋元时期,爪哇一带已经形成了漳州、泉州人的聚居村落。
而“下南洋”的浪潮,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就在这浪潮之中,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人吴元盛因谋划反清起义事泄,被迫逃亡至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
他在当地创立了颇具影响力的“聚胜公司”,自任首领。
然而,他的一位下属——罗芳伯,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威望,声望后来居上,反而成了吴元盛的上司。
西元1776年,即乾隆四十一年,罗芳伯顺应当地民众的意愿,以东万律为首府,着手建立更具规模的“兰芳公司”。
次年,即1777年,正式改称为“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一个由华人主导的自治政权,在异域他乡诞生了。
在他治下的一百一十万民众(包括华人与部分归附土着)一致拥戴他为最高领导者。
华人尊称他为“大唐总长”或“大唐客长”,意为客居海外的华人之长。
当地土着则更直接地称他为“坤甸王”。
按理说,兰芳占据地利,向外可融入大航海时代的洪流,向内可深耕发展,前景本该一片光明。
然而,创始人罗芳伯骨子里却是个极其“传统”的人。
他心心念念的,是获得遥远母国的承认,成为大清帝国的藩属。
兰芳建国之初,罗芳伯便迫不及待地派人漂洋过海,返回大清,请求觐见乾隆皇帝,希望称藩纳贡。
结果,热脸贴了冷屁股。
乾隆皇帝压根没把这海外草莽建立的政权放在眼里,直接拒绝了。
虽然碰了一鼻子灰,但罗芳伯的执念并未消减。
兰芳此后处处以大清藩属自居,逢年过节,依旧坚持向乾隆“朝贡”,尽管这更像是一厢情愿的单方面行为。
有句话说得精辟:舔狗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大清越是拒绝,兰芳就越是想得到认可,这种执念几乎成了罗芳伯的一块心病。
直到他郁郁而终前夕,大清依然没有接纳他们。
临终遗言,他仍不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领导国家,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然而,历史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