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缓缓讲起两件看似不相干的旧事:
“天聪九年,有一意大利亚人,汉名利类思,于广州香山濠镜澳学得汉话,入中原传教。”
“崇德二年,他至成都,建教堂。”
“崇德五年,又一佛郎机传教士,汉名安思文,入中原。”
“崇德七年,应利类思之请,亦至成都。”
“后张献忠入川,二人皆在其麾下效力。”
“和硕肃亲王豪格击破张献忠,此二人被我军擒获,解送京师。”
鳌拜顿了顿,继续道:“二人曾合着一小册,先帝览后,将二人赐予佟图赖为包衣,并让二人入钦天监,在汤若望手下任职。”
“皇上可知那册中所写为何?”
见康熙摇头,鳌拜复述道:“‘彼(张献忠)以各种刑法处死了不计其数的人……屠杀了十四万川兵。因此,全省几乎荒无人烟。’”
“此书更经传教士之手,流传西洋。”
不等康熙消化,鳌拜又道:“顺治七年,又一意大利亚人,汉名卫匡国,来京谒见先帝。”
“他着有一书,汉译名为《鞑靼战纪》,内载明清战事、明室衰亡之析、以及教事。”
“彼曾摘录书中关于崇祯、李自成、张献忠之内容呈先帝御览,先帝遂允诺,待其再返,所携传教士可入钦天监任职。”
“顺治十六年,他携十九名传教士归来,其中一人,皇上应当熟悉,便是南怀仁。”
“彼时他告知先帝,《鞑靼战纪》已于西洋刊行,广为流传,颇有洛阳纸贵之势。”
康熙问:“书中如何写张献忠?”
鳌拜语气平淡地复述:“‘此恶魔(指张献忠)如野熊闯入各省,劫掠、杀人、放火、征战,带来无尽灾难。其意欲摧毁一切,以求无敌天下,否则,留活口必起反抗……暴君遂使人口稠密之四川化为荒野。’”
康熙若有所思:“如此说来,张献忠屠蜀之罪……”
鳌拜微微摇头:“亦非尽归我大清。”
“南明余孽亦竭力泼污。”
“况且,张献忠虽未屠尽西川,确也多有杀戮。”
“这乱世之中,谁方势力双手未曾沾染血腥?”
“唯有最终胜者,可于青史留其光辉形象,败寇则皆为十恶不赦之徒。”
“川蜀百姓,死于饥馑瘟疫者十之有三,余下七分亡于兵祸。”
“南明占一分,张献忠占一分,其余乱匪占一分,我大清不过占其四分而已。”
“南明恨张献忠,犹胜恨我大清。”
康熙点了点头,等待鳌拜回答最初的问题——驻防八旗为何音讯全无?
总不可能他们也投李定国了吧?
鳌拜又说起了第二件事:“四川汉州有一‘万人坟’,旁立一碑,正面刻张献忠圣谕,背面则刻南明平寇将军杨展所撰《万人坟碑记》。”
“杨展有一子,名杨璟新,于顺治七年降我大清。”
康熙喉结滚动,声音干涩:“那《万人坟碑记》……是我大清伪造?”
鳌拜目光深邃,反问道:“皇上,是真是伪,还重要吗?”
“便如那七杀碑,是否张献忠亲笔已不要紧,后世之人皆认定是他所书,便已足够。”
鳌拜口中的七杀碑,指的是“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中间有七个杀字的版本。
而另一个版本:“不忠之人杀!不孝之人杀!不仁之人杀!不义之人杀!不礼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杀杀杀……”
这个版本,是现代作家“燕垒生”写的诗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