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那些小人,就是借着骂咱来膈应他!”
指桑骂槐,也得看这槐树是谁。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人把你比作司马懿来骂,你恨不得弄死他。
但有人把你比作诸葛亮来骂,你不仅不生气,还会鼓励他,多骂两句,我喜欢听。
老朱得意洋洋地环视一圈,目光扫过马皇后、太子朱标,最后落在朱棣身上。
朱棣在一旁低着头,极小幅度地动了动嘴皮子,用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嘀咕:“逮着点由头就臭显摆……”
可他忘了,他爹是从千军万马和无数阴谋诡计里杀出来的皇帝,耳聪目明远超常人。
“老四!”朱元璋瞬间瞪圆了眼,“咱耳朵还没聋呢!”
“内阁那笔烂账,咱还没跟你算清楚呢!”
朱棣:……
又来了又来了!
说好翻篇的呢?
您不讲武德,就别怪儿子我掀桌子了!
朱棣抬起头,脸上挤出几分委屈和不服:“父皇,内阁之事,难道错全在儿臣吗?”
朱棣还得感谢评论区那位“永乐”的自己,不仅分享科技、典籍,连各朝史料都打包赠送,让他此刻有了充足的弹药。
他扳着手指,开始引经据典:“按原本历史,三年后,也就是洪武十三年,您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
“但同年九月,您就设了‘四辅官’,找了些老儒生和退休官员充任,处理文书、提建议、推举人才。”
“虽然大权始终您自己抓着,可因为这职位权责不清,最后基本就成了摆设,光管礼仪了,压根没能替您分忧,于是在洪武十五年七月被您废了。”
“但您也不是铁打的神仙,活儿总得有人干,所以您又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文书侍从。”
“品级压得低低的,明确就是秘书,负责传达笔录,弱化他们参政的职能。”
“儿臣所做的,不过是遵循父皇您的旧例,摸着您过河罢了,有何错处?”
朱元璋被这番精准反击堵得一时语塞,气得胡子直抖,半晌才怒道:“咱没形成定制!”
朱棣立刻怼了回去:“大明国祚二百七十六年,内阁又何曾有过明确的定制?”
“六部强则内阁弱,内阁强则六部弱,内阁议政,六部行政,上头还有司礼监看着,最终拍板的还不是皇帝?”
“儿臣这套,和您的做法,本质上有何区别?”
朱元璋被噎得够呛,立刻转移战场:“是!权力是在皇帝手里!”
“那修仙的万寿帝君功过咱先不提,好歹他没丢权。”
“那你给咱解释解释,那万历皇帝是怎么回事?”
朱棣一脸无辜,甚至有点耍无赖地摊手:“那是永乐朝朱棣的儿孙!关我洪武朝的朱棣什么事?”
眼看一场温馨的家宴即将演变成全武行,标准的“父慈子孝”洪武剧本就要上演,一直安静旁观的马皇后终于放下了筷子,轻轻开口。
“重八,”她微笑着看向朱元璋,语气平常得像在聊家常,“我近日闲着无事,倒也悟出些道理。”
“你说,这婚姻的本质,是不是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以家庭为单位,给社会提供劳力,生儿育女,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繁荣?”
“你觉得我悟得可对?”
朱元璋:……
刚刚还气势汹汹的洪武大帝,脸色瞬间像是生吞了一整根黄连,憋得那叫一个精彩。
他狠狠瞪了朱棣一眼,重重哼了一声,算是暂时休战。
随即变脸似的挤出笑容,招呼太子妃常氏:“快,把咱的好大孙抱过来给咱瞧瞧!”
马皇后见状,唇角微扬,也不再深究,从容地拿起公筷,给儿孙子们布菜:“好了好了,都吃饭,菜都要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