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分化后的群体竟开始争夺正统、抢掠祖先荣光,甚至为争酒肆中的一个座次、店小二先招呼谁而拔刀相向。
统治者看得头疼,却无计可施。
总不能强行捏合回去吧?
且不说统治稳不稳定,人家愿不愿意还两说呢,合并后族名用谁的更是难题。
好了,现在问题解决了。
大家都是华夏人。
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主体民族作为核心力量。
北朝多为“小族御大族”,如今借华夏之名,将所有能观天幕者皆纳入主体民族。
虽不能立时消弭矛盾,虽需漫长时光融合,但至少官方层面实现了统合。
诸如“胡不娶汉、汉不嫁胡”的潜规则,终会因“华夏”之称而裂开缝隙。
血脉交融,数代之后,“胡狗”、“汉奴”之类恶称或可渐息。
这,终归是一条看得见光明的路。
隋朝杨坚、杨广,皆选了华夏。
至于唐朝……李世民内心极想用唐为族号。
后世有盛唐之名,域外有唐人街,唐丝毫不逊于汉。
但深思熟虑后,“唐族”之议还是被放弃了。
唐诗中诸多以汉喻唐的诗句,恰说明“汉”之影响深远。
既不用唐,便只剩汉与华夏可选。
若在以往,李渊、李世民对此并无异议。
用“汉”就用“汉”呗,隋之前大家也常自称汉人,后人也这般称,没啥丢人的。
但天幕出现后,评论区里李老二与刘老三、刘老十斗嘴斗出了真火。
朕用不了“唐族”,也特么不用你“汉族”!
朕用华夏族!
当然,李世民并非全然意气用事。
合格的政治家,不会因情绪而坏大事。
主因在于:大唐包容万国,来往胡商众多,归附的胡人部族更甚。
即便没有天幕,未来大唐中枢及各级官署中,也必然充斥大量非汉裔官员。
其中有些人,硬说是汉人也勉强说得通。
数百年战乱,刚从塞外归来,长相殊异、风俗不同,可以理解嘛。
但另一些人……若硬说他们是汉人,李世民真怕轩辕黄帝提着剑破碎虚空来砍他。
或有人问:轩辕黄帝时尚无“汉族”之称,他为何要砍李世民?
反而若将某些与华夏毫不相干之人纳入华夏,黄帝才更可能动怒吧?
但李世民自有想法。
他坚定认为自己在践行周公“夏君夷民”之策。
华夏人为君,即便治下皆是蛮夷,只要其行华夏礼、写华夏字、说华夏话、遵华夏俗、守华夏制,那便是华夏国度。
反之,若国君为胡,治下皆汉人,却行胡礼、循胡俗,那说破大天也不是华夏!
李世民推测或因唐朝未强制归化胡人,才导致中唐以后胡患肆虐。
李世民决定:既归降,必汉化!
反正有天幕在,休拿不识字、祖宗风俗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