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身份,尊贵无比,岂是你想要就要,想不要就不要的?”
“故凡自弃华夏身份者,若想重归华夏,须经三关:申请、证明、功绩核算。”
“申请,就是重写请求书。”
“证明,需得十户邻里作保,证明你确是华夏苗裔。”
“至于功绩?”官员语调一转,带着训斥,“天幕独厚华夏,这是何等恩典?”
“你竟自愿放弃,简直可恨!”
“故须立下功绩,方能赎罪回归,否则何以警示后人?”
“大至发明创造、促进民族团结,小至种田种得好、安分守法,皆可计入功绩。”
“自有专人为你记录,达标之后,方可奏请陛下,恢复你的华夏身份。”
是优点学得快,还是糟粕学的快?
自然是糟粕。
那失籍之人立刻跪地叩首,口呼“青天大老爷”,急问种地要种成何等光景才能达标。
官员眼皮一撩:“简单,亩产若能达后世一半,功绩便算够了。”
那人一听,眼前一黑,差点晕厥。
我要有那本事,还能只是个平头百姓?
官员见状,话锋微转,似是不经意地补充:“不过嘛,倒还有个简便法子。”
他轻拍手掌,两名随从应声捧出厚厚书籍。
“此为秦律,若能通篇背诵,亦可奏请陛下,特准恢复华夏身份。”
言罢,不再理会那人,继续登记。
此地自此人之后,再无甚不开眼的选别族,皆乖乖选了“华夏”。
按理,这等倒霉事该一传十十传百,不会再有冤种。
然始皇阴就阴在……呃,是“聪明”就“聪明”在此事并非明发诏令办理。
他先是秘密抽调精锐秦军,面授机宜,而后派他们奔赴各地。
定好统一时辰,到时才通知各地官府办理登记。
且“非华夏族不得观天幕”的内情,唯有这些秦军知晓。
故而,此类倒霉蛋,着实不少。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但“人无我有”时,那点幸灾乐祸的隐秘快乐又油然而生。
人性本就复杂矛盾。
这些倒霉蛋掀不起大浪,更何况他们想回归华夏,还需十户作保。
人啊,有了一丁点权力,就容易飘。
人啊,有一点权势,就感觉自己是天龙人。
有点权势就会把权力用到极致,变着法子为难别人,肆无忌惮地侵犯他人权益。
例如三年前……算了,还不是别比如了。
总之,这些失籍者的怨气多半会撒向同村邻里,也算多了个发泄渠道,民怨不至于全冲着大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