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是道教引用佛教,还是佛教引用佛教,这早就是一笔烂账,无从可考。
类似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基本上是你家的理念可用,那我修修改改就是我家的理念了。
还有一个词“方丈”,佛教和道教全真派同样在用。
方丈最开始指住持人的居所,后来引申也可以指住持人本人。
刚开始可以将住持称为方丈或将方丈称为住持,两者并没有太大区别。
但随着时代发展,两者有了差别,方丈是方丈,住持是住持,方丈是大于住持的。
用现代语境解释,方丈相当于总经理,而住持相当于店长。
有的寺庙没有方丈也没有住持,那便有监院,俗称为当家,是一寺之监督。
当然,有方丈也有住持的寺庙,同样也有监院,负责协助方丈或监理寺院总务。
以上的解释只是一个大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教派,都是不一样的。
而道教有一个特定称呼“道长”,最初是对道人与方士的尊称。
对男性道士,可以称呼他“乾道”,因为乾表至阳,所以乾道指男道士。
对女性道士,可以称呼她“坤道”,因为坤表真阴,所以坤道指女道士。
不过一般情况下,你直接叫道士或者道长,道长不会和你计较称呼的问题,除非你叫他“秃驴”或者叫她“尼姑”。
当然,你如果叫佛教女子为“尼姑”,也有可能会被人打。
佛教有一门戒律称为具足戒。
因为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
年满二十岁的女子受了具足戒称之为比丘尼,未满二十岁的女子称之为沙弥尼。
尼姑其实是华夏人的俗称,佛教典籍里并没有这个称呼。
华夏将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
然而在陶宗仪的《辍耕录》中,将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便就有轻贱的意思了。
陶宗仪,元末明初人士,明洪武四年与六年,朝廷诏徵儒士,知府两次荐举,陶宗仪均以病辞。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率弟子赴南京礼部,学生考中甚多,朱元璋特赐钱钞。
永乐十年卒于松江。
陶宗仪将九种人统称为:三姑六婆。
尼姑、道姑、卦姑,称三姑。
尼姑,庙里的女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道姑,是道观里的女性。
卦姑,专门给人占卜算卦的女性。
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统称六婆。
牙婆,民间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而从中牟利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