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喝酒吗?”
“不常喝。”
他一个人自斟自饮,一会就干了小半瓶,一来二去大家也熟悉了起来。
他告诉我说,他叫王耀是安徽阜阳人,还是合肥某座大学的毕业生。
学校的名字和老家的具体地址他不愿意说。
我很理解他的难处,他不说是不想让别人跟着丢人。
他的求职之路堪比西天取经。想去杭州的阿里巴巴上班,没有被录用。
后来又到了上海还是没被录用,没有人际关系,也没有强大的背景。
想找个体面的工作根本找不到,去工厂打螺丝又觉得心有不甘。
最后在网上看到了一条招聘信息,他又辗转来到了苏州。
结果又掉进了坑里,身上最后的八百块钱也被苏州的黑中介骗去了。
不仅骗了他的钱,那个黑中介还搞丢了他的身份证。
最后那个黑中介,把他扔到了南京乡下的一个电子厂里,才干了一天他就跑路不干了。
被逼无奈时翻过一段时间的垃圾桶,混成这个样子他也不敢回家。
再后来就习惯了,靠捡垃圾维持生活,已经在南京游荡了大半年了。
我在心里为他感到愤愤不平,那些可恶的黑中介,又把一个信任他们的人推进了万丈深渊。
这是我落魄以后交到的第二个朋友。他求职的遭遇,类似我情场的失意,感觉自己又找到了一个同病相怜的人。
我也跟他分享了我的遭遇,还互相留了个电话号码。
王耀指着远方问我能不能顺路带他一程。
我把他当朋友,当然不会拒绝。
上车时他把外套脱了下来,又把衣服翻过来穿,他怕身上的衣服太脏了,会弄脏了我的车子。
从那些微小的细节里,我能体会到他的善良。
一座垃圾站旁边的灌木丛里,有个用破雨布搭建起来的棚子,那里就是他的家。
王耀这个人特别的环保,因为他用的东西都是垃圾,就连煮面条的锅都是捡来的。
估计他一年到头都不会生产一点垃圾,这倒是很符合我们的环保理念。
我忍住没有去嘲笑他的落魄,随口问了一句。
“兄弟,你想不想找个工作。”
“不想!我已经习惯了。”
“那你过年不回家吗?”
“没脸回去。”
我想通知救助站把他送回家,结果被他拒绝了。
他说他就是害怕救助站的人找到他,才躲在这里的。
那些人每次来都会有记者跟随,王耀特别害怕那些摄像机。
他担心自己的形象会出现在电视上,他抗拒且恐惧那些被宣传的善意。
他有他的人生,也有他的选择,看到他之后让我很不理解这个社会。
他和他身后的垃圾山,对比城市里的光鲜亮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