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奏陛下”
“老臣杨昌彦,附议”
“今年,刑部的案件,增加了几十倍”
“全是州府县,乡镇村,聚众斗殴,抗拒缴纳赋税的大案件”
邬昌期刚刚说完,一直不说话的刑部尚书杨昌彦,这时候,也跟着站出来,附议降税。
没错,刑部也不好过啊,被搞的焦头烂额。
特别这几个月,到了收缴赋税的时间,全是械斗,聚众抗税。
没错,杨家是朱皇帝的姻亲,但更是云南的本地豪族。
别说是自己的田产,就是一堆亲朋好友,也少不了田产啊。
两成的田税,那是打发要饭子,地主吃什么啊,更要养活家族一大堆人呢。
“启奏陛下”
“老臣张佐宸,附议”
“老臣扶纲,附议”
“老臣毛寿登,附议”
“老臣程源,附议”
“老臣沐天波,附议”
、、、
哗哗哗,又是一大堆人,基本上六部的主要官员,还有黔国公沐天波,都跟着站出来了。
这帮人,目标一致,就是想劝朱皇帝降田赋,别收那么狠了。
没错,这帮人,基本上都是进士出身,也就是大西南的地主阶级代表,当然很清楚营庄制了。
当然了,并不是说,他们是为了自己,都在担心朝廷稳定啊。
田赋收的那么狠,失去了地主阶级的支持,再强大的朝廷,也不可能长治久安。
毕竟,这些地主乡绅豪族,是统治基础,本地势力很强大,是杀不完的。
“陛下圣明”
“吾皇万岁”
“微臣附议”
“小臣附议”
、、、
哗哗哗,更多了,有模有样的,瞬间跟着站出来,有几十个朝臣,都跟着一起附议降低赋税。
没错,只要有人带头了,就会有更多的人,跟着站出来。
没错,能站上朝堂的文官,基本上都是读书人出身。
在大明朝,读书人,意味着就是地主阶级,寒门出贵子,太稀缺了。
他们的目标,也是一样的,希望朝廷能降赋税,别搞的太狠了。
他们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可不是九品小芝麻官,看不起那几个俸禄。
说实在,朝廷的俸禄,才几个铜子啊,还不够他们吃喝花酒,玩弄官妓女。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