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那些士卒不能算是兔子,但是刘邦还是觉得这其中应该还是少了一些环节:“虽然如此,但大约也不过是士卒暴动,远不至于到了能称作‘大同兵变’的地步……”
所以,是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张文锦——在已经确定军中有了严重不满情绪之后,还没有做出什么正确的应对之法?
该说不说,士卒们发动叛乱当然有问题,属于是应当被惩处的行为,但是张文锦这个长官——这人的问题也不小啊!
作为长官,固然要解决一下边防问题,也要试一试能不能扭转这些边军的散漫堕落风气,这个目的和出发点没有问题;可是,事情是你这么办的吗?能这么直接处置吗??
要威信没有威信,要战功没有战功,要自己的人手没有自己的人手……和这大同的边军也扯不上什么关系……这种时候,不应该徐徐图之,潜移默化,就算要使出雷霆之势,那也要在等到前期布局完成之后啊!
谁会像是张文锦这么个操作?
就算是地位比较稳固的皇帝,很多时候也最好对下面软硬兼施,而不是一味地彻头彻尾的硬。
何况这样一个官员!
一地长官,不指望他一定能够做到什么让情况变好之类的,但至少也应该能够维持住现状,起码不让情况恶化吧?
不过话说回来,张文锦这么个人,到底是谁把他调任到这样一个关键位置上来的?是明朝朝廷的官员任免制度有问题,还是说,明朝现在的官员大部分也就是这么个水准?
【闹到这一步,士卒们人心惶惶,还充满怨恨。因此,他们想要采取行动,他们不想要按照张文锦的安排继续下去。】
【那么,该采取什么行动呢?】
【最先浮现在众人心头的,就是跑路——脱离张文锦的控制,我们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但是这里还有个问题,张文锦不知道是单纯想要督促亲兵们前去戍守,还是真的猜到了亲兵们可能要跑路,所以之前就安排了参将贾鉴监督这些士卒们。因此,他们想要跑,也并不如何容易。】
【但在怨恨和恐慌之下,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
【贾鉴本来就被众多士卒深深怨恨,一点没有什么好印象,现在又成为了横亘在他们和安稳日子中间的绊脚石,那就踢开得了。】
【况且,这又不是没有先例——甘州兵变,正德十六年十二月三日,甘州兵变爆发,士卒们包围了巡抚许铭的府邸,杀死许铭,还烧了许铭的尸体,后来,朝廷处死数百人,并且认定这一场兵变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为了争权夺利而煽动士卒叛乱的总兵李隆,将其处死。】
【顺带一提,明朝朝廷在大同兵变事后复盘的时候,认为这一场兵变就是甘州兵变的后续,爆发的关键原因在于,当年甘州兵变,“朝廷处之轻”,所以导致边军士卒们心中没有忌惮。】
【实话实说,个人认为这纯属屁话,完全是为了掩盖兵变背后的真实原因,要是真的是因为朝廷处置得太轻了才让士卒们敢于兵变的话,那后来大同兵变处置的结果轻吗?那为什么后来明朝各地边军频繁兵变,从嘉靖年间到明朝末年,一百二十年的时间中,算上大同这一次,总共爆发了五十九场类似规模的兵变?】
【按照前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这就是定体问——体制出了问题啊。】
朱棣手一抖,刚刚拿起来的茶盏顿时摔落在地,碎成了好几片。
但是他却根本顾不上,而是紧紧盯着画面,试图找出是自己刚刚幻听了发证据——当然,他找不到这种证据的,相反,他再一次看见了那段让他心惊的内容。
大明中后期,一百二十年间,竟然爆发了五十九次兵变!
而且,这兵变,看样子还不算什么小打小闹、要求朝廷发军饷之类的那种小变故,而是专指类似于大同兵变、前面的甘州兵变这样,发动大规模叛乱,杀死朝廷官员的兵变!
甚至,还可能更加严重——比如说,占据了某个地方,自立了,不听朝廷管控了的那种。
思及此,朱棣的手又有些颤抖起来。
大明,大明怎么会变成这样?!
这不是他在开玩笑——大明走到中后期,天下局势糜烂,军队战斗力下滑,不是外敌的对手、又无法镇压民变,这都是寻常之事,朱棣也早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他现在看到的是这些内容,如“大明爆发多少次民变,军队对此束手无策”之类的话,他是绝不会有这样的失态之举的。
没有别的原因,单纯是因为这就是必然情况,这就是正常现象。
但是,他没有想到,在民变还没有那么高潮迭起的时候,在民变的威力也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大明竟然先行一步,爆发了大规模兵变!
而且,日后,哪怕到了大明末期……朱棣现在也不能肯定,到时候究竟是民变的威力更大、对大明的摧残更加严重——就像是其他很多个王朝那样;还是,兵变的威力更大,依旧比民变的威力大,对朝廷的摧残也更加严重……
“……朕之前,可当真从未想过这样发展……”他有些苦笑。
当然,他也不认同这里面提到的,嘉靖年间朝廷针对大同兵变和甘州兵变的看法——是因为朝廷处置太轻,所以才让大同的士卒们毫无顾忌,又一次掀起了兵变。
处置过轻,如果是真的的话,那可能确实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能够让后来各地的军队也频繁兵变的原因……怕不是还是和军饷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