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第二任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我们现在俗称建文帝,不过他也有庙号,是惠宗,但这不是在正常情况下给出的庙号,而是南明时期的追上庙号。至于说为什么……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具体记载中,生死不明。】
【而他生死不明的原因呢,在于他并非正常驾崩或者退位,他是被人打下来的。】
【这就要谈到明朝的第三任皇帝,获得了太宗庙号这一在后来的王朝中往往授予第二任皇帝的庙号的朱棣了——这是朱元璋的儿子,建文帝的叔叔。】
【朱棣早年藩王出身,朱元璋在长子过世后选择了立长子之子为太孙而非在成年皇子中选择继承人,这其实引发了一定的不满,但情况还算稳得住;等到朱允炆登基,情况却变了——他要削藩,大刀阔斧不留后路地削藩!】
【朱允炆这个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但他之所以如此急切,也和明初的藩王情况有关。】
“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朱元璋一瞬间站起身,又坐了下来。
这个国祚的长短,倒也没有超出他的底线——没有来上什么超级短命的情况,这就好。而且,二百七十六年,十六个皇帝,平均下来,一个皇帝的在位时长也差不多快有二十年,这就很好了。
平均在位时间能有十五二十年,这样一来,大明的皇位继承就还算是井然有序,没有出现如同元朝那种皇帝走马观灯一样换个不停的情况,也就没有出现什么大规模的频繁的政变宫变。
这就很好!
朱元璋可不希望自己建立的大明日后总是出现宫变政变,那样的话,一来反过来证明了大明的政局不稳,二来,也反而在表示自己这个太祖皇帝制定的继承制度存在问题……
所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就很好,非常好。
这样一来,自己所建立的大明,至少在继承问题上是没有大问题的。
得出这个结论后,朱元璋在这方面稍微放了下心。
剩下的,就是对大明国祚的深深遗憾——二百七十六年,二百七十六年,还有不到三十年就能有三百年的国祚了!不到三十年!也就是一个皇帝的在位时间!
要是大明再争一点气,再处理得好一点,运气也再好一点,那是不是就能够把国祚延长到三百年了?
那可是三百年啊!和二百多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了!
要是能够达到三百年,那即便是往历史上的诸多王朝数一数,大明都能够挺胸抬头!
毕竟,这可是单单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祚,而不是分来了南北东西然后加在一起来算的国祚长度!
这可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怎么就差了这不到三十年呢?就算是真的走到了后期,大厦将倾,无力回天,难以挽回,那难道还不能勉强延续一下,不能缝缝补补一下,不能勉强再多运转一些年吗?
别的不会,难道维持个样子运转下去也不会吗?
只差了不到三十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