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算是一如既往。
还算过得下去的时期,百姓们就这么继续过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那更多的人少了起义的心理负担,奔着起义军而去;日子不错的,那更是珍惜如今的生活,同时,还紧盯着太子的问题,生怕皇帝脑子发疯挑出来一个能够祸害了所有人的继承人。
皇帝们呢,许多对百姓们的这些做法颇为不爽。
特别是最后那个皇太子的事情。
——怎么到处都有人盯着这件事情不放?
朝堂上,那些大臣们一个个隔三差五就开始说太子问题,已经够让人心烦了,那些草民怎么也要操闲心关注这件事情?
哦,而且,还不只是口头上说一说的关心,而是真的能闹出事情来的那种关心。
不觉得这根本不是你们的身份应该过问的事情吗?啊?!
事实上,对百姓们关注朝政而感到不爽的不只是皇帝,还有许多大臣。
自从这些庶民能够识字、并且看了这些故事胆子大了之后,他们有些人的日子就不如以往舒坦了。倒不是说百姓们就能这么把他们都给一一拉下马来,但是就算不能把他们拉下马,可损害他们的名声、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让他们过的不舒心,那还是有的。
一个个的,认了字,就胆子大了,就敢反过来施压官员了!
这样的百姓,根本不是什么良民,这就应该是逆民,是乱民,是乱臣贼子!
只可惜,这些人目前还只是嘴上一直说,而没有真的动手,都没有给他调动军队的借口和机会……
但也有人对此胸有成竹,表示不是不能料理。
“大人无需忧虑,这百姓也不是没有应对之法。”一个中年男子恭恭敬敬对一名身着官袍的男子道,语气中恭敬又不过于谄媚。
官员挑眉,心情似是好了些,等着这人继续说下去。
这种时候,当然不存在卖关子的情况,他便立刻接着道:“大人,虽然这些百姓确实识了字,可村中和城中也并不相同……”
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饮食水平。
总体来说,能够在城池里面稳稳当当地生活下去的百姓,在饮食方面的水平是要高于那些村中的农人的。
不是输欧前者吃的有多好,而是后者吃的着实整体上不怎么样。
或者说,整体上来讲,那是很不怎么样。
“……如果吃的很不好,那么人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东想西,想这想那的,这个时候,就算还有多余的脑子,那满脑子想的也是怎么才能让自己多吃上一口,不要饿死……”
其他的事情,他们想不到,也没有精力去想,每天只是活着就已经足够他们想了。
吃的不够,就会这样。
而大部分村中的农人,那就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下,他们是没有心情或者精力或者脑子去思考什么朝堂大事、去关注什么官员不官员的……唯一能够让他们关注的官员,或者说朝堂大事儿,那估计也就是税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