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的次子回到武昌后,继承皇位,并且改了年号为“德寿”。】
【但是这个政权并不长久,到至正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亲自率军进攻武昌,陈理选择出城投降,陈汉政权就此结束。】
“这是肯定的了,这陈友谅的次子怎么可能和陈友谅本人相比?”对于陈汉政权飞速倒台,无人意外。
一来,在这几次和朱元璋大军的交战中,陈友谅所部那完全是元气大伤,实力大损,之前全盛的状态下都打不过朱元璋,更何况实力大减之后?
且,陈友谅还死了。
若是他还活着,或许还能够把队伍重新拉起来,但是偏偏他已经死了——而他的儿子中,长子虽然没死,但是已经被朱元璋俘虏……至于说次子,谁也不能说次子就一定不行,但是大多数时候,长辈们对于长子次子的期许和教导就是不一样的。
长子是要继承家业的,很可能早早地就开始教导各方面的东西、也让他上手试着处理;但是次子……不能说不会接触这些东西,但大部分情况下,那确实没有长子接触的早、广泛,也没有教导的那么精心。
【至于说对陈友谅这一番作为、这个人的评价,目前公认的评价就是“陈友谅有功有过,但不失为一代枭雄。”】
【他的功绩在于在元朝末年领导农民起义,建立农民政权,对抗元朝朝廷,打击元朝在在湖广、江西和江浙一带的统治,推动了元朝的灭亡;而他的一大过错,就在于篡位杀死徐寿辉,造成了起义军内部的大分裂。】
“这后世评价人,似乎都是这么个情况。”刘彻还记得之前几个对人对事的评价,再加上陈友谅这么一个评价,整体看起来,就是有功有过,功是功过是过,该说的都要说,不会相互给抵扣掉。
大部分人和事都是这样,除了那种真的全然都是功或者全然都是过的。
这种评价方式……当然不新鲜,大汉又不是没有这么评价人的方式,也不是没有官方记录;但话又说回来了,在大汉,这种评价方式并非唯一的评价方式,也不是绝对公认的评价方式,还有其他的评价方式——具体到底该用哪一种,又该怎么评价,就要看这个人的身份、皇帝以及其他实权人物的态度等等。
不仅是大汉自己的人这么评价,就算是过往历史上的人和事,同样这么评价。
刘彻不觉得日后的评价风格能够脱离了这个方面的影响——这只能说明,后来的皇帝以及其他的实权人物,确实是支持这种功是功过是过、各说各的互不顶替的评价方式。
上面的态度一摆出来,这种风就会吹遍天下。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评价……对皇帝也是这样的吗?功是功过是过,皇帝的功自然好说,皇帝的过呢?
【讲完陈友谅,我们把在起义军中分裂的另一部分,明玉珍的情况大致讲一下。】
【前面已经说过,明玉珍基本上控制了川蜀地区,并且阻断了和陈友谅所部的一切来往以及道路,并且给徐寿辉建庙祭祀。】
【这是在徐寿辉身死当年,至正二十年的事情。】
【接下来的故事,基本上就是明玉珍如何在川蜀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权了。】
“哦,明玉珍也要称帝了……这还能走到现在的起义军,应该是都要称帝的吧?”有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