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对于毛贵的做法都很赞同。
至少在他们看来,毛贵的做法可要比韩宋的西路军,以及一些他们不知道但估计也干了一样的事情的军队要好了不知道多少。
“打仗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啊。”李世民对此深有感悟。
打仗这种事情,除了那些脑子里面可能构造真的和常人不太一样的家伙外,对于剩下的所有人来说,都只能算是手段而非目的。
除了那些脑部不同的人,其余的哪怕是大部分人中那些比较喜欢打仗的人,喜欢的也是打仗给他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好处。
而在乱世之中,打仗更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通过战争,让自己控制更多的领土人口资源,从而最终成功夺取整个天下。
但既然想要让打仗成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那么就需要认真处理打仗前后的各种事情,其中,安定控制地区、治理控制地区、建立一个合适的合理的被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秩序,是重中之重。
如果打下来一个地方之后,根本不谈治理,也不谈安抚民心,那么不论军队的力量如何,最终的结果一定是退败——或许,因为这支军队本身实力强大,这个退败的时间可能会比较晚一些,但是结果是不会改变的。
没有治理,没有相应的被人认可的秩序,没有民心……
怎么可能有什么真正的立足扎根呢?
这样做,就算是正经的朝廷都会完蛋,譬如当年的隋朝,不就是因为不能给出相应的治理,同时还给出了一个百姓们根本无法接受的秩序——应该算是还有秩序吧,毕竟朝廷还在,还不至于说完全没有了秩序——最后,就变成了隋朝的末路。
而大唐,能够走到这一步,也离不开大唐在控制一个地方后的相关治理。
不管是作为根基的晋阳地区,还是在进入关中之后的广大关中地区,大唐都没有忘记要进行治理。
因为在晋阳治理得当,立足颇稳,所以李家才能在隋朝开始混乱之际立刻组织起自己的队伍、自己的人手,招揽到各种愿意支持大唐的人。不论是世家贵族或者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同时完全控制了晋阳地区;
也因为治理得当,才能在一路上稳扎稳打,进入长安,坐稳长安。
如果大唐根本不在乎治理这个事情,也不在乎秩序这个关键,那大唐——怕不是还真的得被瓦岗军给干掉了!
“不过,这方面这些起义军确实天然就要差一点。”他对长孙皇后感慨道。
长孙皇后知道李世民在说什么。
她也认为,在治理和构建秩序方面,这些起义军首领确实天然要差一点。
这种差,不只是在能力上,更是在对这方面的认识上——且不说他们治理地方构建秩序的能力如何,到底能够治理成什么样、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秩序吧,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是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必须要进行治理、必须要给出一个秩序的。
能力是一方面,这种认识上的问题才是最要命的。
而造成这种所谓的额定“天然要差一些”的原因,自然就是出身环境、家庭背景了。
李世民也好,杨坚也罢,包括瓦岗寨的李密,甚至很多很多人,包括她这个皇后,他们的出身背景、家庭环境就让他们天然对这方面有些了解——或许说天然也不对,应该是从小在这方面就有那么一些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