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颁奖礼结束后的晚宴,更多都是私人宴请。
比如华纳就组织了一场针对us媒体的晚宴,并公布了《寄生虫》在北美的上映计划,顺带提前为金球和奥斯卡造势。
陈燔不用露面,人华纳说了,对于美国观众来说,东方导演保持神秘才是最好的商业选择——只要不直接干涉创作过程,人华纳管理层的脑子就挺灵光。
也是为啥人家的大制作经常翻车,中小成本反而容易出爆款——成本越高,人就盯的越紧,成本越低,人就愿意放权给创作者。
于是陈燔乐得清闲,早早的陪着老婆回酒店睡觉。
就睡觉,不干别的。
丫丫之前就在飞机上稍微睡了会儿,时差也没调过来,正累着。明早还得回国拍戏,且得多休息一会儿。。。。。。
相比之下,国内的舆论已经疯了!
戛纳历史上,只有一部中国电影拿到过最高奖,那就是《霸王别姬》。
时隔二十五年,终于有了后来者。
反应最快的永远是娱记,一时间什么‘第六代导演集体沉默,新生代则疯狂吹捧’之类的文章漫天乱飞。
港媒酸溜溜:《金像奖崩塌,戛纳能否幸免?》
台媒反而在狂欢:《华人之光照耀欧洲》。
《新财富》:陈燔团队通过《误杀》《寄生虫》建立的“跨境制片流水线”估值已达百亿,类比漫威宇宙的工业化能力。
网络讨论度更是热爆。影评人呼噜声比闹钟响公开撰文称:“陈燔证明了类型片导演也能摘金棕榈,这是对作者电影霸权的终结——虽然陈燔本人也是一个卓越的作者电影。”
微博出现#寄生虫华裔标签#话题,部分网民指责“用华人面孔讨好西方评委”。
豆瓣小组疯狂的深扒剧本,试图找出符合国情的阶级隐喻痕迹。
知乎热议“陈燔式突围”现象,热度最高的议题之一是“当本土无法承载批判性表达,出走是才华的出路还是妥协?”
陈燔实名账号在底下评论:老子没出走!
虎扑网友:杀陈。。。。。。算了,等人再多为国人赚几个荣誉再杀,如果交出老婆也可以不杀。。。。。。
陈燔刚解封的账号在底下评论:谢jrs缓刑之恩,老婆是不可能交出来的,但下届女神大赛请继续支持,以及。。。。。。湖人总冠军!
主流媒体永远是最后一个下场的,《环球时报》发表社论称这是‘文化出海新范式’。《人民日报》则重点突出‘中国导演改写世界电影史’的叙事,央视则强调陈燔‘用国际资本讲中国故事’的智慧。
电影业内,上影集团紧急成立“跨境合作部”。
大量的影业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都是一片红,光线传媒更是连续拿到三个涨停板。
中影和电影局都表态,不排除引进的可能性;六公主直接表示电视版肯定会拿下,中国观众不用担心看不到——不是不是原版那就两说了。
华谊刻意号召大家把关注度暂时从小崔和冯、刘二人的撕逼事件(这会儿阴阳合同还没出场)上往陈燔那头挪。于是有人公开表示《寄生虫》不符合金鸡和百花的入选标准,借此成功吸引了一部火力。
就在这纷纷扰扰中,陈燔夫妻归国,并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中,他公开宣布,接下来他暂时不会接受任何采访,而是要全力以赴的筹备一件大事!
一件事关祖国未来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