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为什么不敢擅自用强硬手段?
因为秦国的形象就是爱民,比五国更看重百姓、更仁义,没有明确的命令,县令不敢在这种事上做决定;一些难民估计也想到了这点,然后恬不知耻的就这么逗留在这。
可如果李缘发话了,那就一切都不成问题了。
论看重百姓和仁义,李缘才是这个时代的第一。
他都生气,那这件事就是另一个性质了。
命令不仅传达到了这个县的另一个营地,还快速朝着边境其他郡县而去。
许多不知道该去哪然后想着再考虑几天的人,被迫朝着秦国内地而去。
至于那些嚷嚷着要报仇的人,一个个都沉默着跟上了队伍。
赵国是不好。
但那些官员们也不是他们单枪匹马能杀的。
当然,也还有一些人,只是单纯的想在边境等一段时间,看能不能遇见同乡或者亲人。
于是李缘准许他们离开营地,自谋生路。
在这个农忙时节已经过了的时候,许多秦国百姓都在想办法赚钱,以至于这些刚来的赵国人只能干着最累的活、却拿着秦国法定最低的价钱。
然而即便如此,这些人也愿意。
“这才叫老实百姓。”
夜晚,黄河边。
李缘和嬴政升起一堆篝火,一边烤着烧烤,一边谈论着。
“只要有活路,百姓就会老老实实的,因为努力能让他们活下去。”
“我感觉你在点我。”嬴政看了他一眼。
“没有的事。”
李缘确实只是有感而发,华夏百姓的这种特质,几千年来真的从未变过,哪怕是在后世那个“变异”的社会里。
“你找到那两个孩子了吗?”
“没有,各县都没有报告。”李缘一说起这个就有些心塞,因为那两个没来的孩子绝不是特例,整个赵国也绝不只有他们两个孤儿没走到秦国。
“学宫定了吗?”
“定了,南阳郡一个,巴郡一个。”嬴政说。
“为什么要定在巴郡?”
“你是想说那地方太偏远?”
李缘没说话,但沉默已经表达了意见。
巴郡那地方,说得不好听点,在李缘那个朝代之前一直都是穷乡僻壤……
“正因为他太偏。”嬴政说。
李缘眼神古怪:“你在学我们那个国家?”
“嗯。”
嬴政沉默了一下:“表面上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