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跨年夜的木火
叶东虓和江曼站在展厅门口,看着眼前的一切。炉火的光映在老楼的墙上,那些剥落的墙皮仿佛都柔和了许多;展厅里的老物件在灯光下静静伫立,像是在和他们一起跨年。
“你说,这栋楼现在算不算‘活’过来了?”江曼问。
叶东虓想起刚来时,这里的破败和死寂;想起那些被送来的老物件,带着尘埃和故事;想起王师傅的刨子声,孩子们的笑声,老人们的叹息。他点了点头:“活过来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活。”
烟花又响了,照亮了院子里的那棵梧桐树。叶东虓突然发现,树干上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刻了个小小的榫卯图案,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木头会记得。”
他知道,那是小满刻的。
第十三章春天的榫卯
第二年春天,梳妆台终于做好了。叶东虓和江曼给它刷了层清漆,露出木头原本的纹路,抽屉上的桃花在阳光下像真的开了一样。他们把它放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摆着父亲的图纸和那个铁皮工具箱。
说明牌上写着:“这是一个迟到了五十年的梳妆台,用的是老图纸上的榫卯,藏的是一个男人没说出口的爱。”
来看梳妆台的人很多,有人对着它拍照,有人在旁边默默流泪。有天,一个老太太在台前站了很久,对叶东虓说:“我认识你母亲,她总说,你父亲的手真巧,能把木头变成花。”
叶东虓的眼眶热了。
春天的互动区,孩子们又开始种香椿苗,今年的木盒比去年多了一倍。小满的香椿树已经长到半米高,他带来了新刻的木牌,挂在树枝上,上面写着“我的树,我的手艺”。
王师傅收了个徒弟,是小陈的儿子,才十岁,周末就来馆里,蹲在工作台前看王师傅做榫卯,手里拿着把比他手掌还小的刨子,学得有模有样。
“这孩子有天赋,”王师傅笑得合不拢嘴,“知道顺着木纹刨,不跟木头较劲。”
叶东虓和江曼在院子里种了几棵泡桐树,说等它们长大了,能做刨子的木柄。江曼还设计了块木牌,立在树旁:“今天种下的,不只是树,还有明天的故事。”
有天傍晚,叶东虓独自坐在展厅里,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梳妆台上,木纹在光里像流动的河。他仿佛看到父亲年轻时的样子,拿着刻刀,小心翼翼地刻着抽屉上的花;看到母亲站在旁边,笑着说“慢点,别伤到手”。
江曼走过来,递给他一片刚刨下来的木花,是松木的,带着清冽的香。“王师傅说,这木花能当书签,夹在书里,能香半年。”
叶东虓接过木花,夹进父亲留下的那本木工手册里。手册的最后一页,他写了句话:“木头会老,但故事不会,只要有人记得,榫卯就永远咬合,时光就永远新鲜。”
窗外的泡桐树抽出了新叶,嫩绿的叶子在风里轻轻摇,像无数只小手,在抚摸这个春天。展厅里的老物件们,在阳光下静静呼吸,仿佛都在说:是的,我们记得。
第十四章流动的木纹
入夏后,博物馆和几所大学的建筑系合作,开了门“传统木工与现代设计”的选修课。每周六下午,学生们就背着画板来馆里,对着榫卯模型写生,听王师傅讲结构原理,偶尔还能动手做个小榫卯。
有个叫林溪的女生,对赵秀兰的工具箱特别着迷。她总说:“赵师傅的工具摆得比男生还整齐,可见她多爱这行。”她做了个复刻版的工具箱,用的是环保板材,还在里面放了本自己画的“女性木工图鉴”,收集了全球各地女木匠的故事。
叶东虓把林溪的工具箱放在赵秀兰的展品旁边,成了“新旧对话”的又一个例子。“你看,”他对江曼说,“木纹是流动的,从赵师傅的枣木柄,流到林溪的环保板,只要根还在,就能长出新的纹路。”
江曼正在整理学生们的设计稿,有张图让她眼前一亮——是个结合了燕尾榫和折叠结构的书架,既能拆开运输,又能快速组装,不用一颗螺丝。“这孩子把榫卯的‘巧’用在了现代生活里。”她指着图纸上的标注,“你看这榫头角度,明显是研究过周木匠的模型。”
课程结束时,学生们办了场“新榫卯”展,展品从儿童餐椅到模块化衣柜,全是传统结构的现代演绎。林溪的作品是个首饰盒,盒盖用了赵秀兰擅长的“隐榫”,打开后里面的格子是可拆卸的榫卯结构,她说:“希望戴首饰的姑娘,能从木头的咬合里,看到另一种坚韧。”
开展那天,赵秀兰的儿子也来了,看着林溪的首饰盒,突然红了眼眶:“我妈当年也给我妹妹做过首饰盒,就是这样的,打开时‘咔嗒’一声,特别好听。”
叶东虓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和他们手里流淌着传统智慧的作品,突然明白,博物馆的意义从来不是把时光封存在玻璃柜里,而是让那些沉淀在木头上的智慧,像溪水一样,流进新的土地。
第十五章木头上的年轮
重阳节那天,博物馆请了二十位老人来“认亲”——都是曾经在木工车间工作过的,让他们在馆里找找有没有自己用过的工具。
78岁的老郑一进馆就直奔工具墙,指着一把锛子说:“这是我的!你看这木柄,我当年摔了一跤,把这里磕了个豁口,后来用胶水补的。”他摸了摸豁口处,像在摸老朋友的伤疤,“这锛子跟着我劈过三百根房梁,当年盖厂里的仓库,全靠它。”
65岁的刘婶在互动区停住了脚,看着王师傅刨木头的姿势,突然笑了:“你这姿势跟老周一模一样!他刨木头时总爱歪着头,说这样能看清木花的走向。”她走到周木匠的模型前,指着一个格肩榫说,“这榫头角度不对,老周做的比这陡三分,说这样更抗拽。”
王师傅凑过来看,琢磨了半天:“还真是!刘婶您记性真好,我回头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