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望着南方,喉间泛起铁锈味。他早知孙权会反击,却没料到对方竟如此决绝。手指抚过舆图上合肥的标记,那里本该是曹魏的奇兵,此刻却如石沉大海。“子伯,”
他唤来杨仪,“派人去许昌,告诉司马懿,若再不出兵,休怪我蜀军翻脸无情。”
许昌司马府,司马懿凝视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案头摆着两封密信,一封来自诸葛亮的催促,另一封却是曹叡的手谕:“蜀军势危,可按原计划行事。”
他忽然轻笑出声,原来在天子眼中,自己与诸葛亮的合作,不过是诱敌深入的诱饵。
“来人,”
他将信件投入火盆,“备马,我要去见曹真都督。”
合肥城下,曹真望着城外突然出现的东吴营寨,惊得摔碎了酒盏。斥候来报,吕蒙亲率十万大军回援,而本该在此策应的蜀军却踪影全无。“好个诸葛亮!”
他咬牙切齿,“竟拿我魏军当挡箭牌!”
此刻的诸葛亮,正站在白帝城城头。江面上,东吴战船的灯火连成一片,宛如一条燃烧的巨龙。姜维握紧剑柄:“丞相,我们的火器还剩三成,是否……”
“不必了。”
诸葛亮摆了摆手,目光望向北方。他早知曹魏不会真心相助,却没想到曹叡竟如此狠辣,要借东吴之手消耗蜀魏两方实力。忽然,他咳嗽起来,指缝间渗出点点血渍。自五丈原那次大病后,他的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而这一局棋,似乎已到了最凶险的时刻。
“传令下去,”
他强撑着站直身体,“全军退守剑阁,务必拖住东吴十日。”
孙权踏入江州城时,正逢晨雾散尽。他望着城头蜀军留下的空营,忽然笑出声来。吕蒙不解:“主公为何发笑?”
“仲谋,你可还记得赤壁之战?”
孙权轻抚城砖,眼中闪过追忆之色,“那时我们以五万之众破曹操八十万大军,靠的是什么?”
“火攻,还有天时地利人和。”
“不错,”
孙权转身望向北方,“如今诸葛亮已失地利,司马懿又按兵不动,剩下的……”
他握紧拳头,“就是人和。传我命令,凡归降吴军者,既往不咎!”
消息传开,蜀军军心大乱。当东吴大军兵临剑阁时,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卒倒戈。诸葛亮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江东旗帜,忽然想起隆中对时的豪情壮志。那时他说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今荆州已失,益州危在旦夕,而那个
“天下有变”,却成了最讽刺的笑话。
“丞相!”
姜维突然惊呼,“魏军动了!”
诸葛亮猛地抬头,只见北方天际烟尘滚滚,司马懿亲率的虎豹骑正以雷霆之势杀向东吴后方。曹真的部队也从合肥杀出,与魏军形成夹击之势。孙权面色骤变:“好个司马懿,竟在此时出手!”
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东吴军队腹背受敌,开始出现溃败迹象。诸葛亮望着混乱的战场,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或许是扭转局势的唯一机会,但曹魏的突然出手,也意味着更大的危机。
“传令,”
他声音低沉却坚定,“蜀军出击,务必夺回江州!”
当蜀军如潮水般冲下剑阁时,司马懿与诸葛亮在阵前遥遥相望。两人都明白,这场看似联合的行动,不过是各自为战的幌子。但此刻,他们却不得不再次联手,将东吴的势力彻底赶出益州。
激战持续了整整三日三夜。当孙权的残部退回江东时,长江两岸已是尸横遍野。诸葛亮站在收复的江州城头,望着东去的江水,久久不语。姜维递上一封密信:“丞相,这是司马懿的亲笔信。”
信中只有短短数语:“今东吴已退,然天下未定。亮公若愿,可于襄阳一叙。”
诸葛亮将信纸折好收入袖中,目光望向北方。襄阳,那个曾见证关羽威震华夏的地方,如今又将成为新的博弈场。
“备马,”
他转身对姜维说,“我们去襄阳。”
与此同时,许昌皇宫内,曹叡将战报扔在地上,怒不可遏:“司马懿竟敢违抗朕的旨意!”
陈群捡起战报,沉吟道:“陛下,司马都督此举虽有违圣意,但确实重创了东吴。如今蜀魏实力相当,互相忌惮,对我大魏而言,或许并非坏事。”
曹叡冷哼一声:“但愿如此。传令下去,密切监视蜀魏动向,朕倒要看看,这两个惺惺相惜的对手,能合作到几时。”
襄阳城外,汉水悠悠流淌。诸葛亮与司马懿相对而坐,身后是各自的亲卫。两人都没有说话,只是望着江面上来往的商船。良久,司马懿打破沉默:“亮公,下一步作何打算?”
诸葛亮轻笑:“仲达公心中早有答案,又何必问我。如今东吴虽败,但根基未损。而你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