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音器里的声音陡然拔高。
刘铮的目光掠过掩体里那些熟悉的面孔:负责铀浓缩的汉斯博士正紧张地啃着指甲,他的德国口音在三年里已经带上了陕西腔;
调试引爆装置的张教授在笔记本上画着最后的公式,笔尖划破纸张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还有负责安保的魏大勇,正死死盯着辐射监测仪,手指扣在冲锋枪的扳机上。
这些人里,有一半是田雨用
“高于欧美三倍的薪资
+
终身科研自由”
挖来的,另一半是国内顶尖院校的青年才俊。
他们在罗布泊的风沙里辛苦了三年,把帐篷当实验室,用辅助计算机,硬生生在这片不毛之地搭起了核物理研究的骨架。
“十、九、八……”
刘铮忽然想起四年前和刘英的对话。
当时妹妹刚从特种兵学校回到司令部,举着陈列间缴获的日军掷弹筒问:“哥,咱们有了这么多先进武器,为什么还要费钱搞原子弹?”
刘铮当时指着世界地图上被列强瓜分的殖民地:“掷弹筒能守住国门,却挡不住别人用核讹诈逼我们低头。”
“三、二、一!引爆!”
强光乍现的瞬间,所有人都下意识地闭上眼。
即便隔着防辐射镜片,那道比太阳还刺眼的光芒依然穿透眼睑,在视网膜上烙下永恒的印记。
三秒钟后,冲击波像巨兽般撞在掩体上,沙砾从头顶簌簌落下,扩音器里传来刺耳的杂音。
当众人颤抖着睁开眼时,一朵蘑菇云正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赤金色的烟柱直插云霄,将云层染成瑰丽的紫红色。
负责冲击波测量的工程师突然尖叫起来:“当量超过两万吨
tnt!是设计值的
120%!”
弗兰克教授摘下眼镜,用袖口擦着镜片上的水汽,声音里带着哭腔:“上帝啊……
我们真的做到了!”
他身旁的莫奇利博士突然大笑起来,指着远处正在收缩的烟柱:“我的计算机预测误差不到
0。3%!这比曼哈顿计划的首次实验精准十倍!”
刘铮走出掩体,戈壁的风卷起他的军大衣,露出里面印着
“绝密一号”
字样的马甲。
他望着那朵象征着力量的蘑菇云,忽然想起田雨上个月送来的情报:米国的原子弹研发还卡在铀
-
235
提纯阶段,熊国的第一颗实验弹至少需要两年才能成型,腐国则因为殖民地独立运动,早已搁置了核计划。
“立刻启动‘清场计划’。”
刘铮对着对讲机下令,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深水,“所有设备拆除编号,参与人员更换身份,对外发布‘天然气田开采事故’的新闻通稿。”
他知道,这声惊雷不能只炸响在罗布泊,更要埋在列强的心头,成为他们不敢轻举妄动的警钟。
此时的世界,还沉浸在常规武器的军备竞赛里。
米国的底特律工厂正开足马力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