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格格所说的那些关于系统和转生的事情,皇帝表现得相当不以为然。
毕竟这些听不懂的东西,说到底还都是一些虚无缥缈、未经证实的说法,与他所熟悉的现实世界相去甚远。
相比之下,他更关心的是眼前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真实面对的难题。
此时此刻,皇帝心中最为紧迫的事情便是如何应对养女大格格的奇思妙想和胡言乱语的毛病。
在他看来,大格格的这些念头太过离经叛道,这让他感到十分困扰,不禁开始思考应该采取到底要怎样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大格格明白这些荒诞不经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从而避免她日后再胡言乱语。
慈宁宫里的太后如今虽然已经聋了、哑了,而且因为如此心气儿也大不如前了,但她毕竟曾经是说一不二的皇帝之母,暗地里也是朝堂上的话事人,尽管到了这个地步,也是余威尚存的。
皇帝对太后的手段心知肚明,他从来不怀疑太后的厉害,所以事到如今他表面得意,却还是对太后一直都心存忌惮。
大格格年纪尚小,不懂得那些弯弯绕绕,养在皇后宫里宠溺太过天真无邪还不懂得人情世故,更不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她哪里能想到,正是她自己这些大逆不道的话,到时候一旦传了出去,传到了慈宁宫进了太后的耳朵里被太后她知道了,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要知道,太后虽然现在身体状况不佳,但她的威严和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
一旦她得知大格格如此野心勃勃,还如此口无遮拦,肯定会大发雷霆,到时候大格格恐怕就有苦头吃了。
无论如何,大格格离经叛道,总归是没有好果子吃。
皇帝虽然对大格格宠爱有加,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深知轻重缓急之分。
如今,他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便是纠正大格格的错误观念,让她明白一个女孩子是绝对不应该对太子之位和皇位存有妄想的。
皇帝心里很清楚,如果不及时纠正大格格的想法,任由她继续抱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念头,不仅会给她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甚至还可能引发宫廷内部的纷争和动荡。
因此他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对着大格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务必要让大格格彻底认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
皇帝深知,要让大格格真正理解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她自幼生长在皇宫之中,潜移默化之下,或许她内心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或许已经根深蒂固。
然而皇帝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相信只要自己耐心教导,大格格终有一天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有太后的前车之鉴在,他此生最不喜女人掌权,大格格如今眼看着就要长歪了,他对把大格格拉回正轨十分热衷。
说大道理的时候他面对的是大格格,实则不然,就好似在劝太后夫死从子似的,那成就感,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说到底他也并不怎么将大格格放在眼里,在他眼里,自己如今当务之急还需要防备的就是来自男人对皇位的觊觎。
没错,即便皇帝对大阿哥心存忌惮,但他知道,大阿哥的身份和地位确实非同一般。
他不仅是皇子阿哥,更是个天生就有继承权的男孩儿,这意味着他天生就具备了争夺太子之位和皇位的资格。
在封建王朝的传统观念中,男性在继承权力方面可不只是具有天然优势,而是具有唯一性,家里的财产就是烂在地里落在八竿子才能打着的男性同族亲戚手里,也不会选一个女孩儿继承的,这样的大环境下,女孩儿拥有了大格格这样的野心,在皇帝看来就更像是一个笑话,他潜意识把这当做一个乐子来看。
所以他想的是纠正大格格,而不是郑重的处罚她。
大阿哥还是嫡子是长子,这使得他的地位更加尊崇。
在皇帝推崇的汉家文学里,嫡子在家族中的地位通常比其他儿子更高,享有更多的特权和资源。
再加上他又是长子,按照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他在皇位继承顺序上自然排在前列。
综合这些因素,大阿哥无疑比其他人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皇帝之所以会对他有所忌惮,恐怕正是因为他的身份和潜力太过突出,让皇帝感到了潜在的威胁。
否则,以皇帝如今的权威和地位,又怎会对一个尚未成年的黄口小儿心生忌惮呢?
这恐惧,说到底一切都是来源于自身的经历。
再也没有人比年幼继承皇位的当事人更明白其中的猫腻了。
当年还是个黄口小儿的皇帝年纪小也不懂事,就能够在那么多人的扶持下登上皇位,那如今同样的道理,身为嫡子长子的大阿哥自然也就能在别人的扶持下也继承皇位,且比谁都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