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的册封大典本应是一场庄重而盛大的仪式,但实际上真开始筹办却进行得异常艰难。
由于本朝之前也并没有什么立太子的先例,因此在确定册封大典的各项规矩和程序,众人意见不一,撸起袖子在朝堂上争论不休。
本就是一群半草台班子的礼部官员们翻阅古籍,参考前朝的册封仪式,试图制定出一套符合本朝传统的方案。
然而,不同的人对于古代礼仪的理解和解读存在差异,还有本朝人最瞧不上的就是前朝的那些东西,多数官员宗室们更瞧不上那些汉文化,也导致此事陷入僵局。
一些大臣认为应该遵循严格的古制,以彰显太子的尊贵地位。
而另一些人则主张根据本朝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体现本朝自己的民族的特色。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也使得册封大典的筹备工作进展缓慢。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太子服饰、仪仗、宫殿布置等细节问题需要商定。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因为涉及到礼制和传统,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子的册封大典被一再推迟,原本太后在心里计划好的日期也不得不往后顺延。
太子册封典礼久久不能落定,整个宫廷都被这场风波笼罩。
太后和皇帝母子之间的气氛也变得有些紧张而压抑。
太后实在是生气,就觉得是皇帝故意从中作梗。
毕竟他最喜欢的就是抬举那些汉人的东西,太后心里也一直是看不顺眼的。
更气的是这些朝堂之上争论不休,关于太子的册封大典,这些人却始终拿不出个章程来。
而皇帝本人嘴上不说,心里却狠狠地松了口气,可见对此十分乐见其成。
太后的不满,就像是皇帝心中的一股清泉,她的不高兴正源源不断地为他带来愉悦和满足。
大抵是这些年压抑得太久了,皇帝已经变态了,他们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亲情,而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对立。
每当太后露出不满的神色,皇帝的内心就会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快感。
他仿佛能够感受到太后的愤怒和无奈,而这种情绪的传递让他觉得自己拥有了一种特殊的能力,一种能够左右太后情绪的力量。
母子俩这冤家死对头一样的的关系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在长久的相处中逐渐形成,在皇帝不听劝阻被人弄坏了命根留下了致命把柄以后,更是达到了顶峰。
太后对皇帝的期望和要求,与皇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常常背道而驰,导致他们之间的矛盾一直在不断的加深。
皇帝并没有选择去化解这些矛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享受着这种母子之间紧张的氛围,更享受母亲被自己气得面色铁青的模样。
太后也是无法,儿子废了,留下了这样的毛病,孙子的太子之位一日不稳,她就睡得不安稳。
“福临,你平日里就爱抬举那起子废物,可如今正是需要稳定前线军心。我看这个册封礼很不必依着那些汉人的规矩,就从简罢。”
太后的苦口婆心,已经是一种示弱了,皇帝却觉得没什么,依旧是选择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额娘,这立太子一切从简,传出去别人又如何能把咱们大阿哥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