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再多问。
就在这时,中军传来号令,大军停止前进,就地扎营。
赵五和身边的少年郎,如释重负地放下行囊,开始和同伴们一起搭建营帐。
夜幕降临,中军大帐中灯火通明。
诸葛亮与一众谋士将领,正在商议军事。
邓艾指着地图,向诸葛亮和众人进行讲解说明:“丞相,我军距邺城尚有五日路程。据探马回报,楚军三十万大军,不日即将汇合,定然能将邺城围得水泄不通。”
“西楚那边,也应该已经得到了我军动向,如今并未猛烈攻城,而是在邺城外修筑营地。楚国这边,各部人马汇集后,应该也需要时间整合。”
是啊,楚军这边,士颂麾下的主力大军,并州那边赶来的部队,海军登陆后,一路从渤海郡穿插过来的部队,虽然集中了起来,但还真是需要时间,恢复调整。
只是想到西楚那三十万大军,不论战兵辅兵,个个器械精良,帐内的气氛,就变得凝重起来。
刘晔抚须沉吟:“丞相,楚军势大,若正面交锋,我军胜算渺茫。”
“不如采取游击战术,袭扰其粮道,迫使士颂分兵,我们在外围消灭楚军护粮的部队,或许能为邺城缓解一二压力。”
阚泽却表示反对:“子扬之策虽稳,但恐怕难以有效。”
“我军既然北上来援,就不能让曹魏孤军奋战。否则,届时邺城失守,我军反而危险。”
“依某之见,不如先遣使往幽州,说动司马懿南下。先补上我们和楚军间的兵力差。”
陈震却笑道:“德润此计虽妙,但却不熟悉司马懿其人。这人明明是曹魏之臣,如今假称晋王,割据幽州和辽东,显然是在给自己铺路。”
“若是他真的率军南下了,指不定站在那边呢?”
“若非他上了士颂的必杀名单,这老小子只怕早就投降了西楚。”
季汉这边,最后能带在身边参谋的谋士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诸葛亮静坐主位,羽扇轻摇,目光深邃地注视着地图,仿佛在权衡每一个方案的利弊。
身边,诸葛瑾和诸葛恪这对父子,老老实实地垂手恭立,不发一言,没有参与到争论之中,让诸葛亮心中略微宽慰。
“听闻鲁子敬生前,有意重点培养恪儿,可惜孙权自己作死,让恪儿没有成长的机会。”
前番东吴灭亡前,孙权果然是派出诸葛瑾,暗中去找过刘备求和,争取一丝希望。
结果秣陵城破,孙权投降,刘备这边都没有给出回应。
倒是看在诸葛亮的面上,接纳了诸葛瑾。
后面和西楚的拉扯谈判中,也把诸葛瑾的家人接过去了。
之后,诸葛瑾父子,便在徐州低调做人。
直到,刘备去世,季汉人才凋零,诸葛亮才把自家兄长和侄儿提拔起来做事。
而诸葛恪的表现,也的确让诸葛亮眼前一亮,觉得内政有诸葛恪,统帅军队有邓艾,冲锋陷阵有关兴张苞。
若是给季汉发展的时间,或许依旧还有复兴大汉的可能。
只是刘备对于诸葛恪的评价,让诸葛亮颇为犹豫。
“诸葛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刘备的话,在诸葛亮脑海中闪过。
“可陛下,如今这局势,我不用恪儿,又能有什么选择呢?”
其实,不论军营内的谋士们如何争论,诸葛亮心中,早已有了大体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