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月阵的发明者是宋武帝刘裕。公元409年,刘裕从建康出发北伐,灭掉南燕以后,刘裕的军队直接威胁到北方最大的政权—北魏。北魏坐不住了,派出十万大军,阻止刘裕北伐。
《资治通鉴》全程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当时双方在黄河岸边摆开阵势。刘裕让一名军官带领七百个士兵和百辆军车登岸,形成月钩形的阵地,每辆战车有7个士兵,并且有盾牌保护战车,军队的两翼紧挨黄河。
四月,刘裕选择好战场后,便派白直队主丁旿率700人及战车百乘,抢渡北岸,在距水百余步处布下弧形的阵,两头抱河,因形似新月,故称“却月阵”,每辆战车设置7名持仗士卒。
布置好后,丁旿在阵中坚起一根白毦(相当于令旗),以通知船上的晋军。而魏军见数百名晋军登上战车,不解其意,没敢冒然采取行动。
此时的刘裕早已派宁朔将军朱超石严加戒备,准备出战,这时见魏军迟疑,便抓住这一机会,命朱超石率2000兵士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丁旿,每辆战车又上增设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
魏军见晋军立营已毕,这才恍然大悟,向晋军展开围攻。朱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向魏军,向其示弱。
魏军果然中计,认为晋军众少兵弱,遂三面而至。这时长孙嵩接到消息也率3万骑兵助战,一起猛攻晋军。朱超石遂令士卒改换大弩猛射,并选神射手用箭集束发射,给魏军以重大杀伤。
但魏军由于兵源充足,反而愈战愈多,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晋军弓弩逐渐失去作用。朱超石又命将士将所携带的千余张槊,截断为三、四尺长,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一根断槊便能洞穿三、四名魏军。
由于弧形的迎击面小,所以魏军越向前,所受到的杀伤也就越大。魏军逐渐抵挡不住,“一时奔溃,死者相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步兵抗骑兵少数。
【所以阵前斗法,多以骑兵冲阵、破阵!】
【斗将】
两军对垒,将和将斗,叫做斗将。指的是两军对阵的时候,各出军中一员猛将进行对战。
亦指武勇过人,能于阵前挑战或应战的将领。
《三国志·吕蒙传》中记载,甘宁桀骜不驯,孙权对他非常不满,吕蒙劝谏道:“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
孙权认为有理,听从了吕蒙之谏,继续重用甘宁。
《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
此为【战阵斗将】定义。
历来各类稗史、小说、笔记中记载了很多战将单挑厮杀的场面,然而正史中却记载寥寥。野史轶闻不足为信。
即使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才能,而不在于主将的“匹夫之勇”。
《孙子兵法》说,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基本素质,其中并无“力大”、“能打”等指标要求。
白起不见得武艺高强,也能把四十万赵军“尽坑之”。
韩信忍于私斗,甘受胯下之辱,日后却助刘邦打下了汉家天下。
至于卫青、周瑜、李靖等等,均非好勇斗狠之人,却丝毫不负古之名将的美名。
三国时猛将如云,自然少不了战阵斗将的精彩场面。
《三国志》记载,曹操东征袁绍,命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到了白马坡后,“(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后来樊城一役中,关羽与庞德阵前相斗,庞德一箭射中关羽面额,此一役实有损美髯公大名。
《三国志》还记载了魏将张辽率领五百死士攻破孙权大营一战。此战中,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连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看来张辽之勇不亚于关羽、张飞两位公认的万人敌。
另外,《三国志》注解中引《英雄记》称,郭汜攻长安,吕布对郭汜说“且退兵,你我决一胜负。”
于是二人对战,吕布以矛刺中郭汜。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战阵斗将的一个高峰期,前代后代均无法超越。
据《晋书》称:
陈安原为晋将,后投降匈奴人刘曜,后又叛刘曜。刘曜使猛将平先追击陈安。
陈安十分勇猛,左手执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人称“左关右张”。
近战刀矛俱发,远战则纵马驰射,十分威风。平先与陈安大战三个回合,力夺其矛而还。
才三个回合便被对方缴了兵器,看来陈安是个“掺假”猛将,远不及关张这样的万人敌。
据《北齐书》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