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师铄的亲卫转眼之间就溃散了,刘綎直接冲到安南大军的大旗之前,一刀将其砍断,他本想讲啊武师铄给宰了的,但是刘綎知道武师铄这样熟悉安南地形的将领的作用,而且对于武师铄,刘綎还是有些了解的,他也不是什么很意志坚定的人。
当年郑检进攻莫朝山南中路,派武师铄与赖世卿留守清化各海门。后莫朝趁清化空虚,派莫敬典入侵清化。武师铄向郑检求援,郑检派禄郡公回援清化。后禄郡公同赖世卿和武师铄一起于油场与莫军交战。黎军中埋伏禄郡公战死,武师铄与赖世卿则逃入山林。后郑检回军清化,莫军闻声撤退。武师铄才又逃回郑氏。
而在郑检去世后,其子郑松与郑桧争权,郑松与黎英宗屯兵于万赖关内,郑桧派遣武将驻守在关外,与郑松对峙。而武师铄则被郑桧派去镇守灵场会潮海门,防止莫朝偷袭,结果武师铄先是投靠莫朝,然后见郑氏势大,武师铄秘密遣人入安场向黎英宗请罪。后黎军分三路反击莫朝,黎英宗与郑松为中路夺取瑞源,安定,最后东山驻营。武师铄见状率领部下五百人,连夜弃营到东山拜见黎英宗,黎英宗赦免其罪,又重新成为郑氏的干将。
所以刘綎用带血的大刀指着武师铄,厉声喝问道:“武师铄,可降否!”
在刘綎看来,武师铄这样的降而复叛,首鼠两端的人,最是贪生怕死,他肯定会苟且偷生的,没想到武师铄长刀横颈,冲着刘綎大喊道:“刘军门,亡国罪臣,何敢偷生!”说罢长刀横过,自刎于刘綎的战马之前,武师铄居然自尽,这倒是出乎刘綎的意料之外,不过随着刘綎直冲武师铄的亲卫,安南军队的士气已经崩溃了,虽然一些安南军官仍旧想要维持住军队,但是已经崩溃的军队又怎么能够被组织起来呢?
不过俞咨皋和刘綎也开始追击安南军队,追亡逐北,近十万从谅山撤退下来的安南军队,除了一小部分泅渡过谅山继续向南逃亡之外,大部分都埋骨与谅江北岸,俞咨皋已经提前安排官军守卫重要的谅江渡口,就是为了防止小股安南军队的逃散,而刘綎也赶紧命令在后面的官军,绞杀逃散的安南士卒,同时将沿途的部分州县予以收复,建立起大明在安南的统治。
而所俘获的安南士卒,在官军的押解之下前往武安州,为官军运输补给,官军水师从海上向武安州运输了大量的物资,现在需要人装卸、运输,这些俘虏无疑是很好的劳动力,俞咨皋命令给这些俘虏口粮,用绳索将他们捆起来,在官军士卒们的押解下前往武安州。
同时向朝廷报捷,现在从广西一直到升龙府的道路都是畅通的,官军只需要跨过谅江就可以直捣升龙府了。
而在南京的朱载坖正在研究交趾布政使司的区划问题,按照当年大明在安南的统治机构,交趾布政使司治交州府,辖交州府、北江府、谅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镇蛮府、谅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顺化府等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多个县。又置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嘉兴直隶州、归化直隶州、广威直隶州等五个直隶布政司的州,分辖二十九县,在要地则设十一卫、三所,一市舶司。
对于一个布政使司来说,所管辖的面积是不小的,而且安南虽然面积和大明一省也相当,但是由于安南南北狭长,从南到北上千里,而之前朝廷的交趾布政使司的首府在交州府,也就是安南所谓的升龙府,其实是位于安南北部的,之前朝廷在安南的统治重心也一直是在北部,这就导致朝廷对于安南南部的统治不足,也是大明没有能够安定安南的原因之一。
这点也确实是个问题,安南的情况特殊,不能够和内地一样的办法,朱载坖在和重臣们商量之后决定在安南设立两个布政使司,即北方的交趾布政使司和南方的安南布政使司,相应的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也是如此,同时也要移藩,将原本就藩桂林的靖江王及原本属于靖江王的护卫移藩升龙府,也就是交州。同时将原本就藩于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的唐王也移藩到安南布政使司去。
对于靖江王,朱载坖早就予以敲打了,当代靖江王朱任昌喜好美食,常在桂林茶楼酒肆品尝各地风味,促使徽菜与湘菜、粤菜、川菜融合形成桂菜体系。其父朱邦苎嗜食狗肉并举办全狗宴的习俗,经朱任昌进一步推广,成为桂林饮食风尚的重要例证。虽然和其他藩王相比,靖江王为恶尚少,但是一样也是生活奢侈,被朱载坖多次下旨予以斥责。
朱载坖准备将左军都督府和后军都督府所辖各都司的无地军余子弟,都迁往安南都司和交趾都司,以军屯垦,并且加强朝廷的控制,同时注重发挥水师的作用,朱载坖明确指示安南和交趾的将帅和地方官,要重视海运和港口的作用,以兴建道路和港口为重,保证朝廷官军的后勤和政务消息的传递。
而在朱载坖下达移藩的诏令之后,唐王认为朱载坖将自己移藩到安南去实在是有些过分,上疏朱载坖,以身体不适为由,请求不要移藩,同时以淮靖王朱瞻墺之事向朱载坖申诉,不愿移藩,当年仁宗之子朱瞻墺封淮王,宣德四年八月初三日之国广东韶州府。正统元年正月初一日,移国江西之饶州府。
淮靖王就上疏称:“我何罪?封万里。”认为自己无罪而封岭南,有些说不过去,最后得以移藩,而现在唐王认为自己也无罪,还要被移藩到更远的安南去,实在是说不过去。所以上疏朱载坖,不想移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