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安南军队的阵型当即混乱了起来,而且官军水师的火炮也在不断打击安南军队,何寿禄很清楚这仗打不下去了,六万安南军队,连官军营寨的毛都摸到,就被打散了,何寿禄也只得收兵回营,同时请求谅山派出援兵,准备再次进攻官军的营寨。
但是很快,谅山方向就传来消息,官军势大,威逼谅山,谅山无兵可派,这下何寿禄只得整顿兵马,准备再次进攻官军,而俞咨皋也在准备收拾何寿禄了,俞咨皋也看出来了,安南官军的实力也就这样了,而且官军水师不断在运载援兵而来,现在俞咨皋手上已经有两万余人了,具备了和安南军队正面交战的实力了。
因为俞咨皋的主要任务是截断谅山、太原的补给线,为官军歼灭安南军队主力创造条件,所以俞咨皋决定主动发起进攻,而在谅山,刘綎指挥官军也已经兵临城下了。
安南军队在谅山经营多时,构筑了很多堡垒工事,试图用这种方式和谅山、奇穷河的天险来阻挡官军,刘綎率领官军抵达之后,并没有急于进攻,刘綎指挥官军的炮兵先构筑坚固的炮兵阵地,然后对于安南军队所修建的工事一一予以摧毁,在摧毁这些安南工事之后,刘綎和张元勋指挥广西的狼土兵作为先锋,官军掷弹兵在后,清剿残余的安南军队。
谅山地区有大量的天然溶洞,安南军队往往利用这些溶洞来抵抗官军,刘綎也不客气,调来了大量的毒烟弹,同时用手榴弹予以清剿,然后派出同样擅长在这些溶洞中作战的狼兵进洞清剿,一点一点的蚕食安南军队的防区,官军稳定而扎实的前进着,刘綎对于处理这些蛮夷是很有经验的,现在谅山的安南军队压力很大,官军全面进攻,而安南军队根本难以坚守,哪里有兵力支援何寿禄,反倒是希望何寿禄赶紧解决官军之后来支援谅山才是真的。
而在西面的太原,沐昌祚所指挥的云贵官军和云南土司兵攻势也一样凶狠,太原虽然也是安南北部的屏障,北部为山地和丘陵,中部及南部逐渐过渡为平原和河谷,地势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但是低地形本就不如谅山险要,再加上沐昌祚的打法比之刘綎更加凶狠,刘綎是稳扎稳打,步步蚕食,但是沐昌祚则是直接指挥土司兵在整个太原猛打猛冲,同时官军主力也直扑太原,要夺取这个升龙府西部的重镇。
镇守在此的郑杜不断向其兄郑松告急,请求速发援兵,郑松当然知道太原对于安南的重要意义,将阮氏派来的援兵调给郑杜,同时也向谅山派出了援兵,再次在国内强征丁壮,扩充军队,准备和大明大战,同时催促何寿禄迅速将当面的官军予以歼灭之后支援谅山。
但是现在何寿禄的问题不是歼灭官军,而是现在怎么保命了,在得到了增援之后的俞咨皋,当即决定直接进攻何寿禄,这下轮到何寿禄很头疼了,官军官军人数还不到自己的一半,但是何寿禄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打了一辈子仗,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现在官军打上门来,不战而退恐怕郑松是饶不了他的,所以即便是心里没底,何寿禄还是指挥安南军队迎战,不过何寿禄的战场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他通过观察官军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对于安南军队来说,威胁最大的是官军的火炮。
何寿禄的判断还是正确的,受限于火铳的产量,燧发火铳主要装备在九边官军,才刚刚在南方的官军中予以换装,即便是朱载坖在开战前紧急调拨大量的火器前往军中,现在南方官军所装备的燧发火铳比例仍旧不高,所以对于安南军队来说,威胁最大的就是火炮了,但是火炮在混战中是没有什么用作的,而且混战对于有人数优势的安南军队来说,反而是最有利的作战方式。
想清楚了这一点,何寿禄当即指挥安南军队直冲官军,而俞咨皋也指挥官军迅速接近安南军队,俞咨皋虽然虽然携带了火炮,但是压根就没有想过只是依靠火炮就战胜安南军队了,俞咨皋要把安南军队打到丧胆,虽然官军中所装备的燧发火铳不多,但是手榴弹还是带够了,这玩意产量大,装备快,实乃居家旅行杀人放火必备之利器,官军也携带了不少。
而且虽然广东的官军所装备的燧发火铳不多,但是之前的火绳枪还是有不少的,而且铁甲也基本普及了,官军士卒们基本上都装备了铁甲,而安南士卒们没有火器,只有冷兵器,甲胄也甚少,显然不是官军的对手,而且安南军队阵型散乱,不是官军的对手,尽管安南军队人数众多,但是在俞咨皋这样的老将眼中,他一眼就能够看出来安南军中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募而来的新兵,这些新兵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在战场上极易溃散,根本没有韧性,只能打顺风仗,所以尽管人数不到安南军队的一半,但是主动进攻的仍旧是大明官军。
俞咨皋命令火铳在前,长枪在后,刀牌手护住两翼,缓缓向安南军队接近,何寿禄也指挥安南军队迅速接近官军,何寿禄的命令接近官军然后和官军混战起来,使得官军的火器没有用武之地,这样才能够有取胜的机会,但是他显然不明白一个道理,正面以步卒冲击官军的军阵,是一件极为愚蠢的事情。
由于官军是燧发、火绳枪混编的,所以俞咨皋很清楚,官军只有一轮射击窗口,所以俞咨皋将开火的距离定在了三十步,官军三排齐射之后就是兜头一轮手榴弹,冲破硝烟而来的手榴弹使得安南军队有些摸不着头脑,随后的爆炸更是使得安南士卒们极为惊讶,而等他们回过神来的时候,面前已经是官军士卒寒光闪闪的长枪和刺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