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跟在侍卫身后,心中愈发激动,脚步也加快了几分。
终于,他来到了一间书房前。
侍卫轻轻推开房门,姜维看到一位身着素袍,手执羽扇的男子正端坐在书案后。
那男子眉宇间透露着智慧与沉稳,正是他心心念念的诸葛先生。
姜维连忙上前,深深一揖,语气诚恳地说道:“学生姜维,字季常,久仰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拜师,望先生成全!”他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诸葛志抬起头,目光温和地落在姜维身上。
他早已听闻姜维之名,今日一见,果然是气宇不凡。
他仔细打量着姜维,从他坚定的眼神中,他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许。
诸葛志缓缓放下手中的羽扇,嘴角露出一抹欣赏的微笑,说道:“马季常,你可知我门下弟子甚少,为何要拜我为师?”
姜维再次躬身,语气铿锵有力,“学生仰慕先生之才华,渴望跟随先生学习,以报效国家,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他抬头直视着诸葛志,眼神清澈而坚定。
诸葛志的目光中流露出满意之色。
他轻轻点了点头,缓缓站起身,走到姜维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我观你天资聪颖,心性坚毅,今日起,你便是我诸葛志的弟子了。”
姜维闻言,激动万分,再次跪拜,高声道:“学生姜维,谢先生收留!”
诸葛志微笑着扶起姜维,目光深邃,缓缓说道:“季常,你可知为师对你的期望?”
姜维心中一凛,抬头看向诸葛志,他并未回答,只是目光更加坚定。
烛火摇曳,书房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诸葛志展开一卷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蝇头小字,正是他多年来精心研究的兵法韬略。
他指着其中一段,对姜维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你可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姜维凝视着竹简上的文字,沉思片刻,答道:“先生,学生以为,用兵之道,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必须慎之又慎,不可轻举妄动。”
诸葛志赞许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善。用兵之道,贵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需熟读兵书战策,方能洞察敌情,料敌先机。”
接下来的日子里,诸葛志每日都会抽出时间来指导姜维学习兵法韬略。
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兵法要义,并结合实际战例进行分析,让姜维对兵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姜维天资聪颖,学习速度极快,往往一点就通,这让诸葛志感到十分欣慰。
“季常,你看这布阵之法,虚则实之,实则虚之,需灵活变通,方能出奇制胜。”诸葛志指着沙盘上摆放的兵俑,对姜维讲解着布阵的技巧。
姜维聚精会神地听着,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豁然开朗,仿佛一个求知若渴的海绵,不断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在诸葛志的悉心指导下,姜维的进步神速。
他不仅熟读兵书战策,还能灵活运用,在兵棋推演中屡屡获胜。
诸葛志看着姜维的成长,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一日,诸葛志将姜维叫到书房,郑重地说道:“季常,你跟随我学习已有数年,如今你的才华已初露锋芒。我欲将你培养成我的接班人,你可愿意?”
姜维闻言,心中激动万分,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哽咽地说道:“先生如此厚爱,学生感激不尽!学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先生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