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没人关心一下那个虫王的事情吗。”青烟还是耿耿于怀。为什么后来会有满村爬虫的可怕景象。
“一种祭祀的反效果?封印失效?”陆胖纸猜测,“这事情说不准,也许当初是人们与虫王有过约定,每年会进贡给它什么,它保佑庄稼丰收。但是后来人们失约了,世间哪有什么便宜的事情。敢与异物做交易,就一定要信守承诺,它们可不是人,不会允许出尔反尔。一旦违约,那就要以命相抵了吧。”
毕竟从前誓言的力量,又是祭祀这样的力量,是很可怕的。
它可以让一方昌盛,也能让一方消亡。
作者有话要说:
☆、“五月五六月六”·端午赐扇
“那我说说五月五的事情吧。”云子诺接过了话题。
如今说起这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大家想到的先是粽子,吃的总是第一位的。然后再是屈原,也许是因为最后吃饱喝足了,要运动一下那就划龙舟吧。
但是对于最初究竟为什么要过端午这一天,大家都忘得差不多了。但那不单单是为了纪念屈原。
话说端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呢?看看这两个字就明白了。
“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按着地支推算,五月为“午”月,所以初五日为“端午”。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人们要进入一个苦难的时节了。
从先秦起就有“恶五月”的说法。在《礼记月令》可以看到,“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说五月这个季节是,“阴阳争,气血散”,“暖气始盛,虫蠹并兴”。
后来了有着“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从农历五月开始,天气开始逐渐湿热,蜈蜙、蛐蜒、蛇、蝎、蚊、蝇之类肆虐。多有病毒瘟疫,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是五月被视为“恶月”。
端午处于五月之初,自然也被视为“恶日”。
有一个人更让这一天充满了浓郁的历史色彩,他就是屈原。
在公元前278年的这一天,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大家为了纪念他,开始积极地过起端午节。
“所以在这一天,我们能做的当然不只是吃粽子,”云子诺看了一看吃货大蛇,“过五月五的本意,其实是要驱赶病害。为此,人们纷纷贴上钟馗的画像,并将红纸剪成葫芦或者五毒的样子,用来镇宅。也会将菖蒲、艾草插在街道门旁,以来驱邪。”
郁阳也补充着,“此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单就北平来说吧,元代的时候,大都城内要举行‘赛关大会。’这是说人们将会用各种兽皮缝制、染绘成关羽的样子,然后齐聚在一起展示这种画像,进行比赛。着大抵是因为他们极为重视义气,所以对于关羽极为推崇。
而明代以来,端午节又是女儿节。那天少女佩戴灵符,头簪石榴花,而已经结婚的妇女归宁回家,所以称为女儿节。这个习俗一直保留到了建国初年。
明清的时候,人们会在这一天一同出游,其中以天坛与金鱼池为最。去天坛的人们都是为了祈福,而去金鱼池则是为了消暑游乐,有许多商贩会在这一天搭棚列肆,十分热闹繁华。”
“这些都是老百姓的活动,那些官员们也有自己的端午节,其中就有端午赐扇一说。”云子诺想起了那位来,“这里面被记得最牢的怕是李世民了,但是这一习俗并不是他开的头。
就正史记载以来,这个习俗大概始于魏晋时期。
这可不是个美好的故事。
说是南朝有个皇帝叫刘准,在端午那天,太后赐给了他一把扇子。皇帝嫌弃扇子不够华丽,就让太医煮药把她给毒杀了。为了一把扇子毒杀太后,也算是个人物了。
天知道,宫中有赐扇的习惯就起于一个杀人事件。
当然有对比有差距,李世民的作法就一直为人称赞。所以大家就想忘了那个残酷的宫中谋杀事件,将赐扇这个雅事按在了他的头上。
宋代的高承就在《事物纪原》中说了:‘推旧俗之语,则知端午之以扇相遗,自唐太宗始也。’
要说李世民到底干了什么呢?
那个时候,端午节的那天,平级的相互送礼,上下级发个福利什么的很平常。在贞观十八年,端午节的那天,他给手下的人发福利,他没有送很俗的粽子。
而是在了扇子上,他亲手写了一幅飞白书的草书,赐给了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并且对他们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
后来大家都认为这样实在是雅,就将这种好习惯延续了下去。在宋元的时候,不再是皇帝亲力亲为了,而是改成了由专门的一个地方制造,到时候赐给不同级别的官员。
宋朝时期,宋金对峙的那会,宋朝还给前来出使的金国大臣赐扇。
不过,那种样子的赐扇与李世民那会的味道已经全然不同了。”
郁阳又补充着,“其实我们一直能在各朝各代中找到扇子的踪影。
扇子的起始于周朝,以羽毛制成,那个时候的扇子主要是侍者为了帝王遮风蔽日档尘用的。后来这种扇演变成了仪仗的装饰,称它为‘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