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既然有了缩近功能,是不是也可以自由调节距离?
&esp;&esp;于是,陈三顺用了意念,脑海里想着拉长距离,毕竟他的透视眼开启和关闭,也是用意念的,应该控制方法差不多。
&esp;&esp;果然,陈三顺刚这么想,眼前的夜光杯渐渐远去,而且比原来的距离还要更远。
&esp;&esp;他立刻又用意念缩短距离,夜光杯再次出现在他眼前,而且最近的距离,可达到十厘米,也就是最近的可视距离。
&esp;&esp;再往前,经过超过了聚焦距离,就看不见东西了。
&esp;&esp;“太棒了。”
&esp;&esp;陈三顺之前一直都在想,他的透视眼是不是只有透视功能,如今确认了下来,不仅仅是透视功能,还有更多。
&esp;&esp;只是,他的身体还没法触发更多功能罢了。
&esp;&esp;这倒是让陈三顺对第二次打造身体,有了更好的期待。
&esp;&esp;将对方所说的夜光杯拉近,陈三顺开始认真地看了起来,多了这个功能,对他以后看远处的东西,非常有帮助,也是一个非常逆天的功能。
&esp;&esp;眼前这个杯子,它体状腹部椭圆,前有流,后有鋬,鋬呈牛头状,因古代多用野牛角刻制而成,是一种在酒宴中罚酒用的酒具,所以在设计制作中,以牛头为造型特征。
&esp;&esp;“仿古牛头杯!”
&esp;&esp;陈三顺一眼就认了出来,这种夜光杯,在民国时期,他见过几个,其中一个就是仿古牛头杯。
&esp;&esp;是根据华夏古代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而改制。
&esp;&esp;说起夜光杯,倒是有很多猜想。
&esp;&esp;其一,夜光杯是用玉石制成的。
&esp;&esp;西汉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记载,在周朝的西部有一个叫做西王母国的地方,当地的统治者叫做西王母。
&esp;&esp;当时,西王母邀请西周的国王周穆王,来瑶池参加一个盛会,据说二人当时在瑶池之上,谈了政事,也互述了衷情,整体会晤,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esp;&esp;在宴会席间,西王母赠给周穆王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叫做“夜光常满杯”。
&esp;&esp;周穆王一看到这只杯子就爱不释手,它造型别致,风格独特,质地光洁,一触欲滴,色泽斑斓,宛如翡翠,倒入美酒,酒色晶莹澄碧,尤其皓月映射,清澈的玉液透过薄如蛋壳的杯壁熠熠发光。
&esp;&esp;这就是名扬千古的夜光杯。
&esp;&esp;这只夜光杯,就是用白玉所做。
&esp;&esp;如今的夜光杯基本都是酒泉产的,耐高温,抗严寒,斟烫酒,不爆不裂;寒冬时,不冻不炸。
&esp;&esp;盛酒后,色不变,味更浓,被称为白玉精。
&esp;&esp;第二种猜想,夜光杯是玻璃制作而成的。
&esp;&esp;对于现代人的审美,也许你会有疑问,葡萄酒,比起玉石,似乎和玻璃更相配吧。
&esp;&esp;最早,玻璃制品是从国外传进来的,珍贵程度不亚于玉石。
&esp;&esp;因此在那时,玻璃器皿不是日常用品,而是高级装饰品,被看做是富豪地位的象征,是显示排场的必需品。
&esp;&esp;从隋、唐、北周,被挖掘的古墓里,考古队发现了不少玻璃制品,也有夜光杯效果。
&esp;&esp;陈三顺的目光再次定格在那只仿古牛头杯身上。
&esp;&esp;这杯子的仿品很多,仿的是古代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盛酒器皿,但仿的年代和材料不一样,价格也会天差地别。
&esp;&esp;比如说,隋唐时期的仿品,如果当时用的是白玉,而且是极品白玉,因为当时的开采技术有限,出品也极少,物以稀为贵,自然价格也会十分昂贵。
&esp;&esp;但如果是民国时期,甚至当代的仿品,即使用的是玉料,是现在正统的祁连山的老山玉、新山玉、河流玉精制的夜光杯,就算它色彩绚丽,造型优美,玲珑剔透,但依然价值一般。
&esp;&esp;只能当成一些优秀的玉器来卖。
&esp;&esp;眼前这个仿古牛头杯,明显不是祁连山的老山玉、新山玉、河流玉,而是普通白玉,而这种白玉,跟现代开采的白玉有些不同,玉质苍老,而且包浆光滑,显然是经过无数人之手。
&esp;&esp;陈三顺保守估计,这杯子肯定是超过百年的,至于追溯到什么时候,陈三顺还得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