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晨打算将所有事情都告诉大衍,让他来生成需要询问的问题,但很快,他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没办法将自己的问题详细的描述出来。
这些信息本身具有某种不可知、不可言说的特性,根本无法透露出去,即使大衍并非人类。
许晨无奈地摇摇头,只能尽量模糊地描述了天空中那颗犹格斯星的存在,希望大衍能据此计算出最值得提问的问题清单。
大衍语气有些不解:“我刚刚获得了彻地巡天计划的子数据库,这颗行星的存在状态确实有点诡异,无法通过任何已知光学或电磁波手段直接观测,仅能通过极其微弱的引力扰动间接推断其存在,甚至其真实性都尚为存疑……
但是,根据轨道计算,短时间内似乎对地球并没有什么影响……”
许晨正想反驳,大衍略微停顿了一下:“好吧,刚刚观察到了那个透明行星的轨道变动,现在轨道参数已经更新,确实有影响,你等一下哈。”
几乎瞬间,许晨的手机屏幕上便滚动加载出一份密密麻麻的问题清单,内容覆盖了各种可能性。
许晨看了看,其中还真涵盖了各种可能。
这颗行星现在是否受智能的控制或引导?
其轨道是否是被刻意调整?
其轨道能否被人类改变?
这颗星球是否在千年内会为太阳系带来灾难?
这颗星球是否在千年内为人类带来灾难?
千年内是否会撞击地球?
千年内是否会撞击太阳?
这些问题多如牛毛,三百个问题中,其中近半都在穷举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形态及其触发条件。
这正是压缩答案策略的弊端,为了从浩瀚的未来可能性中定位灾难,只能依靠海量问题来覆盖。
如同测不准原理,问题的精确性与预言结果的精确性难以兼得,必须有所取舍。
剩下的一半,是询问人类存亡的概率,还有解救办法,不过这些问题就敷衍的多,远不如灾难的原因详细。
不过好在已经够用。
良久,大衍再次发声:“根据目前的信息,顶多只能做到这样,毕竟系统性提问的边际效应极其严重,对于这个灾难来说,一次性询问三百个问题,不如分次提问三十个问题。”
“无碍,后面我再想办法。”
说完他操作手机,删除了其中的一些问题,然后再一次施展了大占卜术。
桌子上很快出现了答案,于是许晨用手机照了下来之后,开始翻阅这些问题的答案。
大衍明显一愣:“啊?还真的可以?”
“大惊小怪……”许晨嘟囔一句,看向第一个问题。
这颗行星现在是否受智能的控制或引导?是。
这排除了犹格斯星本身拥有智慧的可能,跟自己的猜想差别不大。
“这可不是大惊小怪……你知道我们这种问法,是需要具有‘理解’的能力才能做出回答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必定需要一个有一个执行体才对,而这个执行体即便不是类人的智慧,也一定有一个类似于我这样的智能。”
许晨一愣,随即摇头:“咱现在没空深究这个……”
他看向下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