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敬看着坐落于极洞之上的摩云山庄,念头一转,当即明了赵旭明话中之意。
他伸手一引,将赵旭明及其身后的两个弟子尽数托起,笑道:“天地灵物并无主,你能得之,便是机缘。你不仅得之,还能以之突破结丹,那就是你的造化!可喜可贺,昔日良才,今日美玉,旭明没有辜负我和你师父期待啊!”
赵旭明神色一黯,强笑道:“多谢张前辈夸赞。这些年,旭明无一日敢忘却当年事,勤修不辍,只求不负师父的养育之恩,不负前辈的赏识与顾看!”
“都过去两百年了,何故不能忘怀!当年之事已了,当年之人也大多不在,该放下便要放下!好生经营这摩云山庄,方是正理!”张元敬一指眼前的秀丽宫阁,“这处基业不错,不请我进去游览一番吗?”
赵旭明连忙收拾心情,躬身相请:“前辈光临,蓬荜生辉!请!”
张元敬哈哈一笑,指着猿十三道:“这是猿前辈,你见过的。”
赵旭明赶忙施礼:“猿前辈请。”
猿十三嘻嘻点头,颇为受用。
摩云山庄不大,前后深而左右窄,占地不过十几里方圆,宫阁楼殿六七十余间,弟子与杂役加在一起,只有三百余人。筑基修士有十三人,炼气弟子百余人,杂役反倒更多,主要是打理山庄周围的密林与群山。
“张前辈到此,可是想看看地中那个奇洞?”赵旭明不识极洞,便以奇洞称之。
张元敬摆摆手:“不看了。此地乃是你的机缘,也是摩云山庄的根基,你好好守护,把这份来之不易的基业传下去!”
随后,他告诉赵旭明,下方之洞名为极洞,乃是此界用来呼吸吐纳的通道,并解释其中道理以及所能获得的好处。至此,赵旭明方才明白,他一直依赖的机缘是什么,自是对张元敬千恩万谢、感激涕零。
四人一猿越过重重楼阁,到了一处僻静的小院中。此地植满树草,高者遮阳,矮者如墙,浓密绿色掩映中,只有房舍一间。
“咚咚咚……”屋中传来敲击木器的声音。
进入山庄之后,张元敬为示信任,一直未用神识探查各处房屋。此时忽感有异,乃悄然把神识放出一扫,眼中顿时闪过疑色,遂指着密林中的房舍,随口问道:“此屋之中,乃是何人?”
赵旭明笑着说道:“乃是圆音大师。听说是修习真言之道,常年闭关念诵经书,静功了得。”
张元敬眉头一跳,不意在此便遇到了珞珈山修士。屋中之人,只有结丹初期修为,用珞珈山的说法,便是和尚境初期。
此人似乎毫不掩饰所行之道,而赵旭明对其道统也不以为意。
“真言之道?何意?”张元敬不动声色,装作不解地问道。
赵旭明摇头:“圆音大师经常在山庄讲经,阐释真言之道,但旭明愚钝,始终未能开窍。大师也是极有耐心,一直住在庄中,说是发下宏愿,必得点化晚辈,方才心无留恋地返回宗门。”
“他也有宗门?是何宗门?”张元敬继续问道。
“有的。其宗名为——”
赵旭明正要说出此人宗门之名,那屋中之人忽然高喊一声“我佛慈悲”,打断了赵旭明的话。那人随即说道:“赵山主,庄中何时来了贵客?贫僧未能远迎,失礼了!”
一个身着灰色衲衣、作俗世僧人打扮的中年修士,从石屋中走了出来。他面容和善白净,两眼炯炯有神,手中捏着一卷经书,气度从容,似缓实快,几步之间,便到了张元敬身前。
“圆音见过道友!幸会!”僧人双手合十,躬身行礼。
张元敬还了一礼,笑着问道:“贫道张敬,见过圆音道友。道友修行之前,是在俗世中出家当僧人?”
圆音道:“出家也是修行,皆以通读经文为要!”他扬了扬手中的书卷,继续说道:“为僧也好,为道也罢,终究是心安方可理得。心平万事可为,心乱寸步难行!不知道友以为如何?”
张元敬与他对视两息,旋即收回目光看了眼身侧若有所思的赵旭明,呵呵一笑:“修行先修心,心通法方通。道门正宗,皆于心性养成上用力,此为根本法。”
他心中一动,忽然想到,俗世中广为传播的佛法,从何而来?是不是就是珞珈山所为?他去过北域,但行路匆匆,未曾深入俗世国度体察,不知那里是否也有佛法广播。但是,南域的俗世中,却是司空见惯。尤其是原本的六派区域,十分常见。
若真是如此,珞珈山那位的布局就异常恐怖了!此乃是要作千世万代的争夺,只要此界存在,其法门便可一直传承下去。
他不禁有些心忧。那个开创异道法门的前辈大能,到底布设了哪些手段,而这些手段又对镇杀荒古异兽有何制约?若是要把俗世传播的佛法都清理干净,才能完全镇灭金鹏,那他只能放弃了!
刹那间,他有些迫不及待想赶至雾灵山,去询问阴阳造化炉。
“不错,张道友所言极是!修行者,命为本,性为要,修性以全命,修命以达性。性成而命必盛,性不成命必衰。此言,贫僧常与赵道友讲说,赵道友唯有持守心纯念之法,方能放下执念,突破窠臼,再入新天!”圆音顺势点化赵旭明。
张元敬赞道:“守心纯念!说得好啊!旭明啊,你把这四个字想明白、学明白、用明白,这心性的磨砺就算真正过关了,以后的修行必可潮平帆顺、勇猛精进。当然——”
他话锋一转:“守什么心、纯什么念,需得计较清楚。依我看,这心啊,重要者有三!
“其一谓本心,此乃根本。修行也罢,做事也罢,对上本心,便没有畏惧,也不留遗憾。
“其二谓初心,此乃要害。我等修行,总是要立个意思在上面,不能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到底是追寻什么,需得明确。一旦定好,便百折不回、永世不改,如此方能有成。
“其三谓道心,此乃基石!何为道心?世间之道,何其多也!三千弱水,吾只取一瓢饮之!此即道心!
“不守本心,则无根无本,万念冲抵,非疯即狂。不守初心,则心迷五意、目迷五色、耳迷五音,不免陷入惘思而失于妄行!不守道心,则足无立、身无依、心无主,一道不存,万道皆失,无从得大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