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来,他应该是意动了,但仍佯作不满意地皱眉道:“这一幅画最少也值一万吧?”
“太贵。”陶宝宝摇头。
又跟他砍了砍价儿,见他死活不松口,陶宝宝便又把目光转移到那老太太身上,“大妈,您那碗能不能再便宜点?”
老太太道:“不卖了,待会儿叫专家给我鉴定鉴定。”
又对着一个抱着个元青花罐的老头:“大爷,您这是元青花吧?呵,真不错,多少钱卖?”
那男子见陶宝宝似乎不打算买了,又有点着急了,急忙把陶宝宝拉了回来:“这杯子你还要不要了?。
陶宝宝道:“想要,可是价钱上……”
其实,别说一万一副了,就是十万一副也是便宜的很,但陶宝宝不能干脆地答应他,否则,他极可能觉得还能卖得更高,继而出尔反尔地不卖了。
“这样吧。咱们都退一步。”男子道:“三幅画,一口价两万块,行吗?”
陶宝宝犹豫了半天,终于点了点头:“成交!”
 ;。。。 ; ;
第173章 郑板桥的梅花
等陶宝宝将两万块钱交给他。那男子笑呵呵地走后。
陶宝宝便抱着那三幅画,疾步走向袁飞,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淘到宝贝了?看你乐的,不怕卖家看到反悔啊?”袁飞见陶宝宝开心的就差没有一蹦一跳的走回来了,便笑道,
陶宝宝开心的随手把从妇女那里买来的锦盒递给袁飞:“这个送你了。”
袁飞接过那个盒子怔了怔:“送我?这是金丝楠的吧?看样子也不是老物件啊?你就买这么个东西乐成这样?”
陶宝宝呼了一口气,缓解了一下激动的心情道:“我要是不买这个。那人也不会把我当外行,更不会把这几幅画这么顺利地卖我了,呵呵,袁飞。你知道这三幅画是什么来历吗?”
“什么画我都没看呢,怎么知道来历。”袁飞无语道,
陶宝宝取出其中一幅画,“你应该听说过郑板桥吧?这就是他的画。”
“那个什么‘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袁飞好奇的接过陶宝宝递过去的一副画惊道,
可打开一看,却又一脸怪异道,“郑板桥不是画竹子的么?你这幅怎么是梅花?这真是郑板桥的?”
“……”陶宝宝无语的白了袁飞一眼,“谁告诉你郑板桥只画竹子的?”
“呃……,我只听说过郑板桥的竹子……”
当下,陶宝宝便把自己最近灌进脑子里面的知识给袁飞讲了起来:
张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主画梅兰竹菊,也是因为他喜欢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品格。
而世人只知道郑板桥竹子、兰花画得好,却不知道他画梅花也是一绝。为何存世的郑板桥梅花画作稀少,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相传,郑板桥还在苏州时,常画竹子、兰花,有时也画些花羽鳞介和山水,就是不画梅花。
因为在他住的桃花巷西头有一家画室,主人是擅长画梅花,自称画的梅花“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的吕子敬。
吕子敬是个落第秀才,拖着多病的身子,上有爹娘,下有老婆孩子,生活颇为艰难,靠卖画梅花养家糊口。他画梅遵循写实的手法,画得栩栩如生,每个花瓣都活灵活现。
当有人求郑板桥画幅梅花时,他总是谦虚地自己画的梅花比吕子敬差远。并经常领着人去找吕子敬求画。还经常当着众人高度赞扬吕子敬的画。
后来,有个从京城回乡养老的吏部尚书,酷爱书画,因看到郑板桥的字和画,非常高兴,便向郑板桥求一副梅花,并愿出五十两银子。想不到,郑板桥推脱说,画梅花当属吕子敬先生画得好。他画的梅花可当百两银子,我画的不过十钱而已。老尚书就拿着银子去找吕子敬画梅。
自从老尚书找吕子敬画过梅花后,吕子敬觉得他的画比郑板桥的强多了,时不时地自我夸耀,说在苏州城里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的。而郑板桥听到后却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