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鉴宝在下午两点开始,如果等藏家们把手里的东西交给专家鉴定,显然就没有陶宝宝捡漏的机会了,太早来的话,藏家还没来。所以,陶宝宝决定中午十二点便赶到现场。
等到了海选现场,因为来的早,人还不算多。
陶宝宝来到广场,略微熟悉了一下地形,旋即四顾张望,寻找着提前到场的藏家。而袁飞则忙着找车位去了。
很快,陶宝宝便将目光锁定在广场的一角。那里有四个人,两男两女,大约四十多岁的样子,其中三个人怀里都有东西。
陶宝宝调整了下状态,抬步走了过去:“叔叔阿姨,您几位是来参加海选的?”
其中一位中年男子看了陶宝宝一眼,笑着点点头:“你也是吧?时间还早呢,得两点才开始。”
“哦!”陶宝宝试探道:“您几位拿的什么参赛,我能看看么?”顿了顿,又加了一句:“实不相瞒。我不是参加海选的,就是想收两件东西回去。”
中年男子见陶宝宝只是个小姑娘,也没什么戒心,一听到是乐了,“行啊,来,看看我这个怎么样。”说着就将抱着的东西给陶宝宝看,
那是一件黄花梨的笔筒,不过细细一审,这件非常眼熟的东西好像还真出现在了以前的节目里,如果我记得没错,这个是《鉴宝》节目中为了增加效果特意放进去的几个赝品中的一个。笔筒表面的包浆是人为做上去的,材质也不是黄花梨,而是不值钱的草花梨。
不过陶宝宝却没好意思明说,只是道:“嗯,挺好着的。”
中年男子呵呵一笑:“好看吧?这是我去年在海南出差时收来的。”
客套了两句,陶宝宝又转头看向其中一个中年女子:“阿姨,您这是什么画?我能看看么?”
女子犹豫了片刻,还是解开带子。把画摊开了一半,只露出上面半幅山峦风景。
陶宝宝眼睛一亮,急忙道:“我能看看落款么?”
“嗯。好吧。”
等女子把画全部展开。陶宝宝仔细看了半天,心中顿时一喜。这是幅画,确实上过重生前这期节目,虽然不清楚它的具体价位但陶宝宝记得当时专家鉴定团是鉴定为真品的,而且评价很高。想来应该便宜不到哪去。
陶宝宝暗暗调整了一下呼吸,脸色平静道:“您这画打算卖么?”
那名中年女子看了看陶宝宝,“这是家传的,不卖,来着就是想来找专家给鉴宴看看值多少。”
陶宝宝以为她是在敷衍自己,略一沉吟便道:“五万行么?”
“不好意思了,真不卖的。”
估计她是清楚这幅画的价值的,这样的话,自己肯定也没了捡漏的机会,惋惜地看了画卷最后一眼。陶宝宝便往另一侧走去,下一个目标,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
那是座金佛,是清康熙的无量寿佛坐像,印象中,当初专家估价上百万呢,再一看老人的脸,嗯,真有点面熟,应该错不了了。
 ;。。。 ; ;
第169章 都不卖!
想到这,陶宝宝满怀期待的走到他面前:“大爷,您的佛像不错,能让我请回家吗?”
像佛啊,菩萨啊一类,一般不说“买”要说“请”。
老大爷看了看着陶宝宝:“你想要?”
“是,您开个价儿?”
“嗯,一百八十万。”
“呃……,能不能便宜点?”
“我儿子说了,不能少于一百八十万。”
陶宝宝心中苦笑,“得,又碰见一个懂行的。”
跟老大爷告了辞。又在广场上搜索来搜索去。见东边的方向站着几个人,便走近了一些,然而。大致看了几眼,几人手里的东西都不怎么样,就又退了回去。谁知一回头,却瞧见刚刚那老大爷身边又围上去两个人,似乎在问金佛的价格。想来也是抱着跟自己一个想法的家伙吧。
“不行,得抓紧了,不能让别人抢先啊!”陶宝宝暗暗心急。
随着时间的临近,广场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陶宝宝左顾右盼了片刻,我眼睛一亮。在人群中发现了一只明宣德的红釉碗。非常精美。
抱着碗的是个三十岁不到的青年。这一回,陶宝宝倒是没有急着一上来就问价儿。而是上前跟他搭了搭话,交谈的过程中,倒是惊喜的发现这人是个外行。不但对手里红釉碗的价值一概不知,甚至连碗的名字也叫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