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还是要找人承包修路的工程。
至于怎么找,能不能找到,就看给他们的好处,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武明空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有些迫不及待的问道:“什么好处?”
方修看着武明空,回答道:
“其一,在水泥官道上设置关卡,对来往的商队征收关税。
关税的标准由朝廷制定,地方官府不得干预。
在户部设置道路司,负责这一部分的关税。
每一年征收上来的银子,五成交给修路的商贾,直到付清修路的银子为止。
另外五成,一部分上交朝廷,另一部分用于道路的维护。
其二,只有朝廷允许,水泥官道的两侧才能设置驿站,供旅人休息,并且出售干粮和水等商品。
第一批驿站就交由修路的商贾经营,赚取的利润,朝廷分文不取,但经营的期限只有十年。
十年之后,修路的商贾可以选择缴纳一笔银子,继续经营,也可以选择放弃经营,由朝廷再选择合适的商贾。
其三,修路商贾的子女,可以向朝廷申请,参加科举。”
此话一出。
百官爆发出一阵热烈的议论声。
“水泥官道修建的成本高,给商贾一些利益,无可厚非,只是这第三点,修路商贾的子女,可以参加科举,是否有些不太合适。”
“商贾乃四民之末,商人及其子女,不得参加科举,更不得入仕为官,这是祖宗的规定,怎能轻易更改!”
“重农抑商,自古以来皆是如此,方相何苦坏了祖宗之法。”
“设立关税,已经能保证修路的商贾收回成本,让他们经营驿站,则是让他们有利可图,在本官看来,这两点已经足够,为何还要有第三点呢。”
“方相这么做,怕是别有深意。”
很显然。
不少官吏对商贾的子女能参加科举这一条很是不满。
只是。
方修坐在这个位置上,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是为了让百官满意。
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
农业是重中之重。
重农抑商无可厚非。
但是,随着技术的革新,生产力得到提升,减轻商贾身上的负担就必不可少。
国家要兴旺,社会要繁荣。
士、农、工、商,缺一不可。
无士不立,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这是方修的理念。
至于百官和士绅接不接受,方修并不在乎。
因而。
听见百官的议论。
方修并没有反驳,只是环顾一周,眸子中迸发出寒光,不冷不淡的道:“这是本相的意见,你们谁赞同,谁反对?”
话音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