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姬先是“呵呵”笑了两声,再说道:“短短十七年的时间,这边容纳了将近十五万人。”
那两声“呵呵”是什么意思啊?
反正娇姬没有听说或见过哪一个家族这样经营一片地方,事实也是太原盆地占了楼氏绝大多数的劳动力,搞得其它几处封地的发展一直受影响。
到现在,楼令倒是不知道自己治下到底多少人,最后一次掌握的靠谱数据显示超过三十八万。
以前还能够对人口进行比较明确的划分,例如说多少晋人,又有多少是楚人、郑人、秦人、林胡人之类。
后面?楼令可太知道官方划分带来的效果,一再强调就会让差异被放大,闹出因为种群不同而出现的麻烦。
人家卢旺达都能够吃教训之后痛定思痛,身份证明不再带有种族划分。
楼令总不能没事找事,非要制造隔阂吧?
因此,楼氏内部只有一种人,那便是身为楼氏之人。
至于说安置方面?楼令可就要讲究,吞并林胡之后拆得零碎,后面对外秦人以及出征带回的众多楚人战俘,一样是不给他们凑堆的机会。
那样做当然要有一个前提,既是楼令手里不缺能做事的人,简单说就是很考验管理班子的办事能力。
要说楼氏什么阶级最多,不用怀疑就是奴隶。
楼氏当前的四十六万人口,里面奴隶占了十七万之多。
那还是楼令在吞并林胡以及占领秦地期间,没有将武力征服的所有林胡人或秦人打为奴隶的前提之下,只是将战场俘获的人划归为奴隶,其余人有正常的身份。
按照习惯,奴隶一概不被算在记录为治下人口的范畴,也就是楼氏的在册人口约是二十九万。
只是,在楼令这一边,可以作为劳动力便算是人。
那样一搞,十三岁以下的孩子,其实也没有算在楼氏的人口数据上。
不将十三岁以下的孩子算在人口数据上,类似的做法一直维持到明末。
到满清为什么连十三岁以下的人口都算上?起初是严厉管控,后来赔付列强赔款平摊到每一个人头。
而历朝历代不将十三岁以下孩子算作人口,其实就是夭折率高到可怕。
楼令从太原盆地作为起点进行巡视,随后一处又一处封地去一遍,恰好也就带上楼小白和楼武到“雍”住了几天,接下来又去“韩”、“河阳”等地,绕了一圈才来到“新田”。
这一圈巡视,有些地点是走马观花,个别地方则是较为重视。
“韩”地落在楼氏统治之下已经有三年之久,时不时还能冒出几个韩氏余孽,彰显韩氏曾经存在的证据。
那倒也不令人意外,毕竟“韩”原本是韩氏的老巢,各方各面受益不会少。
等“韩”地变成楼令众多的封地之一,楼氏不可能说像韩氏那般重视当地,总会有一些人怀念韩氏的统治,日子过得没有以前舒服,跳出来作妖再被消灭。
同样作为韩氏曾经封地的“河阳”那边,楼氏统治“河阳”跟韩氏统治期间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样是不断转移当地的产粮,主权变更之后就没有人跳出来作妖。
所以能够理解怎么回事吗?什么人心归属之类,其实就是跟福利直接挂钩,其它什么都是虚的。
楼令并未去郑地。
并不是楼令对郑地不够重视,主要是预料到今年会去“虎牢”一趟,一样是展示存在感,届时再去的效果大差不离。
至于说楼令不去郑地会不会影响当地的农耕积极性?属于楼氏直管的三个区域,战后人口锐减,战时被破坏不少设施,当地的人不想饿死,他们可以极尽懒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楼令调配物资过去支援?有是有,只是能够照顾到的阶层不可能是全部。
怎么就没有想着收买人心?因为楼令需要计算性价比。
战后的第二年不会是最难捱的时刻,当地要是消极抵抗,过个两三年才会显示出恶果。
人们生活过得去,可不是小恩小惠能够收买。只有在他们经历过最坏的窘境之后,得到一些甜头才会感恩戴德。
期间产生的伤亡之类?作为数十万人的统治者也是管理者,楼令手头的资源无法照顾到所有地区的人,自然而然需要从政治的角度作为出发点,作为进行做事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