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 第685章 兵临城下(第2页)

第685章 兵临城下(第2页)

要说必须分出精力关注什么事情的话,楼令认为渡口那边更值得关注,说道:“两支主力部队都离开了渡口,吴国水军有所行动的话,大概就是在近期了。”

如果不是吴国的主力部队不在国内,并且渡江的联军在五万左右,讲实话就是楼令会反对攻打“梅里”这座吴国都城。

双方已经进入战争状态,实施军事行动之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晋军是初次渡过大江,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所在地,哪怕是有了很多的向导,真没有己方核心阶层熟知地形来得实在。

申巫臣?他并不是晋国的核心阶层,也不可能成为核心阶层。

不是申巫臣的能力强弱这个问题,单纯就因为他是楚国公族的出身。而晋国高层认定楚国对己方超级有威胁,哪怕楚国暂时跌倒,某天楚国一定会重新站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基于上述那一些因素,申巫臣也知道自己爬不上晋国的核心阶层,他才会在吴国替自己的子嗣做那么多的安排。

“如果‘梅里’好打的话,或许不用耗费时日打造攻城器械?”楼令只是听说了‘梅里’的情况,需要亲自看一看才知道。

根据一些人的说法,作为吴国都城的城池,它的城墙最高约两丈,最矮的不超过两丈。

当前的一丈大概是现代的三点三三米,那“梅里”城墙最高就是七米左右,最矮的城墙大概是六米左右。

楼令有派探子进入“梅里”侦查,一直在陆陆续续传回信息。

根据探子传回的情报,因为联军正在向“梅里”逼进的关系,城内一度起了骚乱,只是骚乱在两天内得到控制。

由于吴君寿梦不在“梅里”的关系,明知道有敌军正在逼进,紧急动员却是无法执行。

吴国的权力集中在国君手中,没有来自国君的命令,留守国内的公族封君或贵族连抽调自家私军到“梅里”都没有做。

不是那些吴国封君或贵族不做,而是他们做了之后,哪怕守住都城没有陷落,等吴君寿梦回归会后果难料。

其实,列国都是没有得到允许,严禁各个家族的私军靠近都城,当然也包括了晋国。

还有另外的一项,即便是各个家族的私军得到允许靠近都城,一样严禁成建制入城。

那当然是一种防止叛乱的措施,但是只能防君子,防不了小人。

负责保护各个贵族的护卫?甭管是能打还是战斗力低下,他们不算军队。

有那么一个事实,一旦是发生弑君事件的话,一般是贵族带着护卫完成,后面抵达的私军顶多就是负责洗地。真正意义上的洗地,也就是搬走尸体和清理血迹、杂物之类。

“本来有一千八百左右的守军,陆陆续续会有部队败退回去,且当是有三千到三千六百左右的守军吧?”楼令估算出这个数量。

虽然是作为一座都城,但是“梅里”的占地面积并不大,算周长也就六里左右。

因为吴国商业不发达再加上吴国严禁随意迁徙都城居住的关系,所以导致“梅里”并不存在城郭这种设施。

六里周长的一座城池之内,拥有三四千的驻军其实非常合适,再多就会显得拥挤,并且会加速城内资源的消耗。

为什么楼令不派人伪装进城里应外合呢?他有那么想过,只是觉得没有必要。

历史上的吕蒙有没有干过“白衣渡江”的操作不重要,反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传播度,吕蒙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连带伪装偷袭也成了一种惯用的军事手段。

有没有攻下“梅里”对楼令来讲并不是十分重要,其实对晋国也是成也好,不成只是可惜的一次军事行动。

所以了,楼令真不会为了攻克“梅里”来败坏自己的名声。

其实吧?

当前不比日后,每一座城池内的人口就那么多,作为都城的常驻人口很固定。

尤其是“梅里”现在风声鹤唳,哪可能有大批陌生人入城不会被察觉呢?想要派遣队伍伪装入城当内应的难度很大。

同时,跟实施水攻或火攻成功的案例一样,派出部队伪装入城干成里应外合的例子很少。只是水攻、火攻和里应外合干成了太轰动,搞得这种战法的名气很大,弄得人们无视了“幸存者偏差”这种效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